7月31日上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介绍,我国已推动发布中医药各类标准3000余项,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会上介绍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有关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标准引领至关重要,标准的制定更加重要,我国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已经初步完成,还需要不断完善,以标准为引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张伯礼指出,中医药的标准化是有基础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药本身的学术特点,也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临床救治经验。我们讲辨证施治、个别化诊疗,因为每个人经验不一样,把握的重点、切入的方向、治疗的策略都有差异。但是从大量的临床实践当中,可以总结出共性的认识、特征和规范。”他举例,像汉代的《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里,记载的都是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标准化,例如舌诊、脉诊、药物采集的季节等,实际上都是有规律的。
张伯礼总结,中医药“三因制宜”和中医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虽然临床上表现特色和个人经验不一样,但总能在某些方面形成共识,这就是个性化和普遍化的关系”。
张伯礼介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从5个方面体现中医药高质量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当前,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张伯礼表示:“下一步要转向完善标准体系的框架,持续优化中医药标准结构,提升高质量标准的供给效率。”
在标准制修订力度上,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有的标准可能一两年就得修订。“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我所用,把中医药的标准制定和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张伯礼说。
在标准制定体制上,张伯礼建议在科研活动中制定标准,科学研究和标准研制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充分吸收科研的临床、专科疾病、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转化为标准。
在标准的应用上,包括临床评价、教材编写、科研管理、医疗服务等方面,要大胆积极地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同时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文件中引入标准,“我们制定标准主要是为了使用,但标准本身要管用、科学合理。”张伯礼说。
此外,中医药标准要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张伯礼解释:“各国有各国的法律,你的药在本国是正式药品,可以用,拿到别的国家是不能随便用的,要经过别的国家的审核或者再试验。但像ISO/TC249、ICD-11的病证标准在全世界通用。”全球各类学校使用的教材标准都不统一,为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编纂了教学大纲,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13本中医药核心教材。“这些作为标准引领,有利于规范世界中医药教育。这套标准现在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使用,保证了全世界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合格的,也推动了中医药在全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