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生死救援

——记海军舰载航空兵某团空中搜救员张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8月08日   05 版)

    张闯操作绞车进行冰海救援训练。

    张闯乘直升机搜寻目标,准备出舱救援。(本文图片均由海军舰载航空兵某团提供)

    夏夜的渤海上,辽宁舰正破浪前行。不远处,一架搜救直升机隐藏在海天间的夜幕中。直升机后舱,海军舰载航空兵某团空中搜救员、二级军士长张闯的视线透出窗户紧盯着舰尾方向。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架舰载战斗机喷吐着烈焰划过黑夜,尾钩精准地勾住航母第二道阻拦索,在甲板上划出一道绚丽的火花。

    着舰成功!紧接着,张闯又把目光转移到下一架准备着舰的战机上……随着最后一架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搜救直升机也返航稳稳降落在甲板上。看着不远处战斗机飞行员们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张闯会心一笑。

    航母甲板上有四道阻拦索,张闯和队友作为舰载战斗机搜救员,是着舰战机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被称为“第五道阻拦索”。张闯不希望自己的岗位被关注,因为他们一旦出场,就意味着有战友身处险境。

    有一年,受不良天气影响,驻地附近海域风雨大作。正在执行备勤任务的张闯和战友们突然接到命令。“两名渔民因船只动力系统故障,被困某岛附近海域,随时有倾覆危险,令你部立刻前往救援。”接到指令,张闯机组紧急出动赶赴目标海域。

    当日海面风浪滔天、水气翻腾,海上被困渔船目标小,摆动幅度大,遇险船舶船尾有天线及浮筒,船上还铺满渔网,种种因素给救援行动带来极大挑战。

    眼看海面波涛汹涌,船只摇摆的幅度越来越大,众人心急如焚。搜救直升机在海面上不断盘旋,张闯凭借多年搜救经验,根据渔船起伏规律,随即确定了救援方案。

    “准备入舱。”数十秒后,搜救员携着渔民到达机舱门口,与张闯协力将其送入舱内,飞机顺利返航。

    救援直升机着陆后,两名渔民激动地抱住满身海水的搜救员,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他们含泪说:“感谢人民子弟兵,海上那么危险,你们始终都没有放弃我们!”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于我们而言,被救人员的生命就是一切。”张闯忘不了,刚到舰载直升机部队学习海上搜救时,教员就叮咛他:“搜救不是简单地下放绞车进行作业,绞车手是在用生命连接生命。”

    看着年轻的张闯似懂非懂的表情,教官给他讲述了自己早年执行救援任务的故事。那次任务是个暴雨天,海上能见度很差,伤员在海面被渔网缠绕,命悬一线。救援机组赶到目标海域,发现实际环境比想象中还要恶劣。浪高涌大,机身在雨中不停摇晃,搜救机不断在空中盘旋,寻找救援黄金“窗口期”。

    雨势渐小,机组果断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出舱、入水、救援一气呵成。“返航后,伤员劫后余生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的眼神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绞车手,要有能力用手中的钢索救起伤员的生命。”教官说。

    教员的故事让张闯红了眼眶,也成为他苦练搜救本领的动力。海上出舱救援要求机组必须有着极为默契的配合,进入营救航线后,绞车手需要一边观察海面判断飞机距离目标的位置指挥驾驶员接近目标,一边操纵绞车放下搜救员出舱营救。

    张闯为了摸清不同飞行员的驾驶特点,除了训练中一遍遍地磨合,在生活中也利用体能训练和自由活动时间与飞行员多交流,很快他就熟悉掌握大队每个飞行员的驾驶风格,从而做到精准引导飞机不出差错。

    张闯一米七左右的个头,很多人初次见面不会想到他曾是一名能跳伞、会狙击的海军陆战队员。而等到体能测试时,他们才发现,张闯体能比有的年轻小伙还要好。

    除了良好的体能,海上营救更需要高超的搜救技术。那年,为保障舰载战斗机夜间着舰训练,搜救机组必须攻克夜间搜救难题。

    第一次进行夜间搜救演练时是个暗夜,海上飘着轻雾,能见度非常低,这增加了救援的风险。

    当机组第三次尝试悬停时,直升机突发特情,千钧一发之际,飞行员果断提起操作杆,旋翼转速迅速上升……

    失败后重新再来过,经过数个月的训练,机组夜间搜救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初步探索出了舰载直升机夜间海上搜救训练方法。

    那年,为了锤炼团队冰海救援能力,需要由真人来扮演落水飞行员。张闯毫不犹豫地报名,“让我上!”

    训练当天,寒风刺骨。张闯深吸一口气,纵身跃入冰海。尽管穿着抗浸服,里面又套了棉袄、毛衣,依然能感到刺骨的寒意。

    旁边有保障直升机悬停,他仅需挥手示意就可以立即中止训练,海风和旋翼吹起的冰碴打在张闯脸上如同刀割,但想到这是事关战友生命安全的实践,他一分一秒坚持着。最终,他被安全救起,训练也圆满完成。

    回到休息室,张闯还没来得及休息,就配合航医把下水后各个阶段的心理、身体状态记录下来,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冰海救援经验,向成功实施冰海救援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后来不少人会问起他,身处冰海是一种什么感受,张闯回想了一下说,“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就像他名字里的“闯”字一样,面对任务,张闯总是冲锋在前。一次任务中,为了测试飞行员救生电台的性能,要把救生电台放到海域的最南边,距离机场几十公里。这一次,张闯又主动请缨,携带电台担任“落水人员”。

    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尝试,面对情况复杂多变的大海,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在张闯携带电台“落水”一段时间后,救生电台突然出现故障,接收不到卫星信号,面对突发特情,他只能在一艘小艇上,孤身一人面对茫茫大海。那一刻,张闯真切体会到了飞行员落水后的孤独、无助和对搜救员的渴望。

    因为海上搜救非常危险,张闯一直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在部队干什么。母亲问起来,他就说,“我只要乘着飞机在海上寻找目标就行了,安全又轻松”。直到张闯荣立二等功,母亲才从旁人口中得知儿子从事工作的具体内容。

    “我可不想你立功啥的,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母亲在视频聊天时说了一句“觉悟不够高的话”。

    去年利用家属来队时间,张闯领着母亲参观营区,了解部队生活。“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明白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张闯红着眼眶说,母亲离开前,给他留下一封家书,信中写道:“我为你从事这项工作感到骄傲,从今以后我会无条件支持你的工作。你要好好保护自己,也要像你们的标语说的那样,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08日 05 版

生死救援
“鲲鹏”送我上军校
争当现代化新型陆军的“胜战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