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庄严的时刻,我作了一首《七律》,为我们的博士毕业生壮行。”在北京化工大学2024年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身着“金袍”的8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精神矍铄,配合激昂的旋律,以“报国奋斗志矢远,群智协同力克关。化育天工成伟业,复兴华夏展新颜”的诗句,唱出了对晚学后生的激励祝福。
随即,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同样爱好诗词创作,即将前往浙江衢州从事工业放大研究工作的张一栋博士感慨道:“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感谢高院士的临别赠言,让我坚定了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决心。”
这位和蔼可亲、东北口音明显的老院士,不仅曾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机械装备故障自愈原理,推动我国相关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还爱好诗词创作、摄影书法,在北化校园拥有超高人气。
“将军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
58年前,高金吉刚大学毕业,但已知道分配结果的他,迟迟不肯去报到,甚至还与学校进行了一场长达45天的“较量”。
“学校分配我留校任教,但我是学工的,不愿从书本来到书本去‘买空卖空’,就坚决要求到生产一线去。”高金吉解释,自己并非对母校有意见,只是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毕业前的农村实践活动“刺激”了他,让他下定决心要到工厂车间去学技术、求真知。
那是1965年,学校组织他们到农村劳动。一天,村里用于灌溉的水泵柴油机坏了,恰好曾有村民看见一位女同学带着一本《化工机械》,就到处找她来帮忙,“结果她不会,我们都不会,这事对我触动很大”。
最终,“执拗”的高金吉得偿所愿,进入辽宁阜新一个新建的氟化工厂,“一切都得靠自己去闯去摸索,一切都从头开始,住农民的小矮房,从平地上建工厂”。工厂新进50多名大学生,只有他是化工机械专业的,在机械安装和设备诊断实战中,他迅速成长为技术“权威”,31岁便成了厂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之一。
直到一天,国家重点工程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以下简称“辽化”)开工建设的消息再次搅动起高金吉的心潮,他渴望在那儿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尽管原厂坚决不肯放人,他还是不断写信毛遂自荐,申请参加“辽化大会战”,坚决态度如初。
在收到借调通知的第二天,他就跑到了辽化建设工地。临别家宴上,他告诉亲友:“将军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我去辽化是和平时期的‘新长征’,我要实现成为一流工程技术专家的愿望。”后来,他更是放弃出任原厂副厂长的机会,留在辽化成了一名普通技术员,“名利得失从来无法影响我对先进技术的追求” 。
后来,一篇发表于1994年《中国石化》杂志,题为《攀登石化机械技术高峰》的人物通讯,称他为“揭开洋设备奥秘的青年专家”。开篇第一段写道:“辽阳石油化纤厂副总工程师高金吉是辽化公司第一名博士。了解高金吉的人都知道,作为一名工学博士,他是名副其实,受之无愧的。”
“水平是被逼出来的”
“路漫人生途曲折,报国奋斗自强顽”, 80岁生日当天,高金吉挥笔写下这句诗。他曾多次提起,自己一次次“归零”,不断在辗转沉浮中面对新挑战,“水平是被逼出来的”。
在北化求学期间,他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近乎全优的成绩。为了学到“原汁原味”的知识,他一到周末就成了王府井外文书店旧书堆前的常客,用为数不多的零花钱购买了几乎所有的俄文专业名著。
当时,在一堂《化工原理》课上,高金吉对照着俄文版《化工过程及设备》原著学习,老师责问他为什么上课看外文书?他解释:“您讲的内容就是从这翻译过来的。”随即,师生俩会心一笑。
高金吉意识到光会俄语还不够,可当时学校尚未开设英语课,“我自己给自己开,托朋友买来英语书和教发音的书,对着图片看舌头放在哪儿,大致怎么发音,也不知道念得对不对”。他总结了一条经验,“与洋设备、外国专家打交道,就必须学好外文,不断更新知识”。
在与外国专家接触中,他看到了国内外差距。他已不再满足于对着文献资料“按图索骥”,出去走走看看发达国家的愿望与日俱增。终于,出国的机会来了,公司派他参加原国家经委组织的去瑞典国际设备管理研修班的英语考试。他在没上过一堂“面对面”英语课的情况下,全凭自学和多年边学边用的实践经验,在中石化5名参考者中唯一通过了英语考试。同时,他必须通过英语口语培训,但插班学习时已开课半年多。没承想,他还是以精读90分、口语B级的好成绩顺利结业。谈及诀窍,高金吉说:“英语对我特别有用,我要靠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所以,我的动力比他们大,就能后来居上。”
学归学,看归看,但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要引进国外智力,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指导实践,但不能总跟着外国人‘爬行’,也不能总是啃书,迷信本本。要善于总结工程现场实践经验,创造独特的模式和自己的理论。”高金吉如是总结。
2001年,带着32年工程实践的经验成果重返母校北京化工大学任教,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到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来。“考虑到过些年我干不动了,年轻同志能顶上去,必须建好学术团队,还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说。
尽管当时已年近六旬,他又开始系统攻读哲学、系统科学、耗散结构、医学特别是传统中医学等理论著作,以全新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总结以往实践,并从中医“自主调理是治疗学的第一原理”、人体自愈机制中受到启发,于2003年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提出“装备故障自愈工程”学术理念,2018年提出“人工自愈与故障自愈调控系统”,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
我一激动就愿意写诗
今年4月,“美化天工”高金吉院士第二次摄影作品展暨院士讲美育首场讲座在北化举行,他将自己原创手书的《七律·影展》赠给学校,其中几句是“影展皆砖将引玉,谢师习作感恩篇。科学艺术求严美,异曲同工峰顶攀。”
诗中所谢之师是他的诗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王院士评价他“用感情制造美,用严谨对待学术,用心体会生活,有着业精于勤、笃信力行的科研精神”。
从中华传统诗词中,高金吉不仅读出了格律平仄、浪漫诗意,还悟到了“博采约取、大道至简”的简练之美。“科学和艺术有着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从事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在开展一些项目研究时,他会用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四字词组来归纳研究内容和方向。
他曾在登临黄山后写下“半百翁初登黄山,路出云海现空天”的豁达;在漫步黑龙江畔时发出“忠烈抗联魂永在,献身科技卫神州”的感慨;在申请人工自愈专著出版基金落选后喊出“拓新穷理谋宏略,笃信力行天难撼”的执着;在国重实验室成立时送上“智诊溯源拓自愈,效高可靠谱新篇”的贺词……
“我一激动就愿意写诗。1993年至今已写了70多首,等我写够100首,就出一本诗集。”82岁的高金吉在与本科新生交流时,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
在高金吉的诗词中,“华夏”“笃行”“报国”“新篇”是高频词汇。其实这不难理解,在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科学与艺术交织相融,一笔一画描摹着他的赤子心和报国行。
刘一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