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如果不把中国央企的改制放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看,就什么也看不懂

国新公司低调现身之后

众 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0日   10 版)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央企重组的大棋局步入中盘的关键时刻,一家全新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终于出场了。不过,与此前业内的诸多猜想不同,这家叫做“国新公司”的企业并未摆出让人惊艳的姿态。它相当低调,甚至身段都显得有些朦胧。

    首任“大管家”李荣融明察少言,他离任不久,其风格还在影响着国资委的行事做派。新年之前的一个星期三,国新公司在股市休市后的下午5时召开成立大会。同时,有关该公司几条陈述简洁的消息发布在国资委网站上。人们预测的“中投2号”没有出现,这只是一家首期注册资金45亿元的企业,而中投公司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连预想中的零头都不到。

    国新公司当下的任务,也显得有点“处理边角料”的架势。它主要针对规模小、实力较弱的央企开展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以帮助这些“问题少年”尽快展开国资委一直在推进的工作——国有资产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有人评论,单从眼下的布局看,这家曾被寄予过高预期的公司恐怕只是个收纳小、弱、残的央企“收容所”。

    预期与实际之间强烈的反差,并不能构成对这家新国企的评判标准。事实上,国新公司的成立是央企重组的又一块实验田,仅以当下的环境和条件来揣度它的命运和未来,显然为时尚早。

    在“央企”这个光鲜靓丽的称谓下,这个企业集群的内部并不平衡。这是个由“大个子”和“小不点”组成的编队,绝大多数资产、收入和利润都集中在收入排名前50~80的央企中。按照2009年的数据,“小不点”阵营中排名最后的中国远东国际贸易总公司国有资产总量0.7亿元,而市值排名全球第一的“巨无霸”中国石油,资产总量近5.6万亿元,差距达8万倍。

    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一直是国有企业为人诟病的症结。国资委成立的使命,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并要在全球竞争的大视野下,为中国经济培育出一批真正有实力、有规模、有品牌的世界级企业。7年来,大量央企在新的国资管理新框架下有了很大改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曙光表示,一些中央企业完成了上市,一些中央企业实现了主辅分离,但仍然有央企面临一批老大难问题,效益差、微亏甚至大幅亏损。

    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央企数量是196家,经过整合目前剩下122家。按计划,本来要在2010年底整合到100家以内。计划没有按预期完成,显然有诸多现实困难。有分析称,当下央企的重组难度、复杂性已大大增加。建立在企业自主意愿上的重组,数量已经为零,剩下的企业实力相当,谁也不愿被整合。还有部分企业负债较高、资产质量差,对这些“嫁不出去的”企业,重组和整合都需要新的方法。

    此外,目前职工安置的成本提升,不能像之前那样靠简单的“买断”解决问题,而需多方解决职工出路。而许多企业旗下二级和三级公司中,引入了各类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和上市公司,资产处置过程中如何照顾多方股东利益也是待解难题。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手段。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部部长王志钢把国新公司比喻成一支特种部队。“如同军队里面有野战军、特种部队,野战军是你占一地我占一地(产业),特种部队没有自己具体的范围(产业),但它在攻城掠地等方面却发挥着特殊作用,通过它,实现企业自己推不动的重组。”

    这支新型特种部队的作战原则,仍然是国资委一直以来秉承的“进退哲学”。国有企业既要从当下不具备优势的领域退出,也要勇于进入一些可能影响国计民生的新产业。而国新公司的角色,可能就是要扮演这个“吐故纳新”的孵化器和推进器。它要把央企集团军中排名靠后、主业不清、负担较重企业(比如一些科研院所)“吞入”,经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消化吸收”,再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找到能够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把这些企业“吐出”,让它们“再生”,从而培养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企业。

    这个过程不会轻而易举。事实上,在央企重组这一战略布局中,国资委一直在探索更为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模式,搭建一个或多个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平台,就是重要的“抓手”。国新公司之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就应被看作是初步的实验。

    业内人士认为,国开投侧重于股权管理和投资,诚通公司侧重不良资产处置,而国新公司作为国资委第三个操作平台,将会更深度地参与到各行业国有资本的运营管理工作中,比如承担央企整体上市的战略投资者角色。同时,国新公司定位是企业身份,但又具有副部级别,这会使得它在上述具体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国新公司低调现身之后,已经给央企重组的大池子投下了一块石头。某央企工作人员说,如果加入国新公司,似乎给人“一种经营不善的感觉,面子上过不去”,因此如果要“找婆家”,也许并入到同行业的龙头强势央企是更好的选择。他们担心经过国新公司的“梳理”或“咀嚼”,对原有企业恐怕会“伤筋动骨”。

    还未见具体行动,对于加速央企整合力度和速度,国新公司的“鲇鱼”效应似乎已有所显现。据说国新公司是李荣融卸任前的“最后的手笔”,他曾明确表示,并入国新公司对央企来说并非不光荣,国资委也不会采取一卖了之不负责任的做法。不过,这种“安慰”听上去更像“警告”。那些为了保持“小富即安”状态而犹豫不决的央企,可能到了必须选择新出路的时刻。

    应该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国新公司的今天和明天。眼下,国新公司的首要任务也许是解决小、弱、残的央企整合,而未来并不一定仅限于此。经验的积累以及教训的吸取都需要时间,国新公司并不缺少想象空间。

    有人认为,国新公司将是未来的“中国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公司,是新加坡监管和培育其政府企业的孵化器,目前总资产超过420亿美元,占其全国GDP的8%左右。显然,国新公司不论从规模还是运作模式上,都不可能是淡马锡,它顶多在资产运营的技术层面从淡马锡公司有所借鉴。

    也有人批评,国新公司不论换上什么“马甲”,都不可能摆脱“行政性委托代理人”和“市场化的企业主体”之间的矛盾,在追求市场化重组效果的同时又要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是“一个悖论”。但不要忘记,在国资委这个“央企的婆婆”成立之初,就有人以此类理由判定“这个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机构走不远。

    用逻辑束缚现实,用教条捆绑实际,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国央企的改制、重组,必须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和大视野中看待,同时必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国情,否则就什么也看不明白。国新公司的成立,不过是中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级企业的征途中一个必要的环节,为了解决问题、排除障碍,就有了这个具体手段和方法。

    “懂国有制经济的人很少,现在斜眼睛看我们的,绝大部分都是西方经济学人。你拿私有制基础的理论来看公有制,你看得懂吗?看不懂。我再坦率点讲,难道中国经济学一定要请洋人来写吗?”卸任之前,李荣融在一场国企改革专题报告会上这么说。

    中国国有经济改制的实践,孕育着中国经济学的理念和哲学。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李融荣总是强调要找到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国新公司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中国央企的改制找到哪些“规律”?这还得拭目以待。

众 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0日 10 版

从败家子到白眼狼:央企社会责任困境
政府不是企业社会责任旁观者
国新公司低调现身之后
数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