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两年,仓央嘉措红了,红得上了火,红得带了紫。
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误会。
前两天有朋友发来新年贺信,套用了几句“仓央嘉措的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喜不悲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其实,这首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山楂味情诗并不是六世达赖所写。再往上追溯,让仓央嘉措走入大众视线的,是朱哲琴的专辑《央金玛》,内有《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更有一首《信徒》的歌词,以讹传讹地也被流传为仓央嘉措的诗。
因误会而更流行,流行中又产生更多的误会,看来它们真是一对纠缠不清的好朋友。
说起误会,想起某次在身心灵工作坊,一美女大谈打坐时,她的内心如何宁静,“听着远处寺庙悠扬的钟声”。我不好意思地告诉她,那不是寺庙的钟声,而是景区游客花20块钱敲一次的那种。所以随时响起,没有规律,长短不一,乱撞而已。在急促凌乱的钟声中,附着敲钟人和收费人的心态,一个算着钱,一个数着次数呢。
从这样的噪音中能听出悠扬,不是一般的功力。有时误会很美丽。
二
仓央嘉措红到什么程度?
机场书店里同时摆放着三本关于他的书,网上一搜更多。关于他的豆瓣小组,千人以上的至少有三个。其实他的身世虽有想象空间但也简单(因史料不多),诗作也不多,翻来覆去可炒的材料也就葱姜蒜、蒜姜葱。
他走红,是因为有才情。才情是当下社会稀缺的,流行文化对才情要求并不高,有关注度,有曝光率,砖头瓦片都能成个精。或者就用钱砸都能砸出个小明星来。但明星和艺术家还是不同的,如黄晓明和姜文。对稀缺的资源,公众永远充满向往。平庸的大众需要英雄和偶像。
但如果不是六世达赖的身份,他那点小小才情还不足以让世人痴迷。大众本质上是崇拜权威的,往往他们打倒权威时高举的拳头,转身就将是塑造偶像时勤劳的双手。偏偏仓央嘉措还是“世上最美的情郎”(书名),白天在布达拉宫讲法,晚上潜入拉萨街头觅欢。这既吃定了多情的女粉丝,又让众多男粉丝艳羡。而他最后被拉藏汗迫害、生死不明的结局,更是给这个传奇画上浓重的一笔:须知,悲剧的力量远大于喜剧。这将唤起人们的扼腕叹惜,更让母性爱怜有适当的投射之处。
我相信,中国的导演们必定不会放过这个题材;且,未来的男主人公必定是个帅哥,最好还拳头枕头、文武双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手腕上缠起了佛珠,因为《当和尚遇上钻石》了嘛,《金刚经》用来管理企业,寺院却打包上市了。他们越来越热衷谈论佛学的话题。仓央嘉措也是他们理想的代入对象:论地位,西藏领袖;论钱,取用不尽;被人当神崇拜;论才,出口成诗;更重要的是,他有情有爱不禁欲。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企业家,无非也就追求这些嘛。还缺什么呢?
三
缺长寿。一说,仓央嘉措25岁就死于被押解进京途中。又一说,他于途中逃脱,辗转流落到内蒙古阿拉善,63岁时去世。
如果你有机会成为仓央嘉措,你愿意接受他25岁后的命运吗?这是一个考验“粉丝”忠诚度的问题。即使没死,从《秘传》看,也是吃尽苦头,九死一生。
想起另一个久红不衰的偶像弘一法师。富实的官商家庭出身、过人的才华,年少时的放浪狂傲,加上后来的顿悟出家,虔心向佛,才是完整的传奇。
年幼即遁入空门苦修者也众,未见有几个如弘一法师般受众人追捧。对有些粉丝来说,焦点是他曾经“啥都不缺”,并不在“放下”和“舍得”。
对六世达赖,恐怕也有类似情结。
甘地云毁灭人类的七件事,其中就有一件:“没有牺牲的崇拜”。
崇拜得太容易。
因而粉丝永远是粉丝,英雄总归是英雄。
四
仓央嘉措的诗,市面上版本众多。有时同一首诗译得大相径庭,简直是脱胎换骨。
我的偏爱中,有曾缄先生译的古体: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更爱这首:
心头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
轻轻走出最高峰
在阳台上晒着太阳,一口气翻了《仓央嘉措诗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秘传》三本书。那么寒冷的天气,竟然还有蜜蜂在鼻前飞来舞去,似要陪我一起读书。真巧,仓央嘉措的诗中,有五首提到蜜蜂。如:
蜂儿生得太早了
花儿又开得太迟了
缘分轻薄的情人啊
相逢实在太晚了
除对花儿蜂儿表示遗憾,更大的遗憾是不识藏文。我相信这些诗用藏文吟诵会更动人。
陈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