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1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闾丘露薇:人应一直抱着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本报记者 张彦武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8日   10 版)

    为了摆脱“战地玫瑰”这个标签,几年前,曾几次进入战场的闾丘露薇到哈佛大学攻读了“尼曼奖学金”的课程。不过,课程结束后,她并没有像一些哈佛同学那样改行,反倒更关注国内新闻。

    她在新浪微博的粉丝已超过了50万,但每一次发帖和转帖,她越来越犹豫,因为稍有不慎,一个谣言就可能从自己这里传出去。

    面对各种可能暗含偏见的假消息或谣言,闾丘露薇使用的是笨办法,上网去查最初的信源,她并不比其他同行或朋友有更简便的办法。

    近日,闾丘露薇的新书《不分东西》出版。在书中,她试图反思偏见的形成机制以及媒体的局限。

    “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在一个公开场合,她这样说道。

    闾丘露薇在上海出生和成长,1995年才移民香港。她觉得,如果不是出生在上海,自己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上海读中学、大学时,她觉得“上海的资讯相对来说还是多一些,因为你会有海外的亲戚,就算你没有,你周边的同学很多,他们会告诉你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是活跃的,有书籍、讲座。闾丘露薇在80年代末进大学,考哲学系,因为那时候这在上海太流行了,人们都要看房龙、《第三次浪潮》,天天捧着弗洛伊德,跟大家聊天的话题就是这些。

    闾丘露薇觉得,一个地方先进的所有来源,是它较早地掌握了资讯,而所谓的落后,就是因为资讯的偏差和落差导致它得不到改变。1992年毕业后,她去深圳,只要装个天线,就可以天天看到香港的电视。那时候她最大的乐趣是,一定要每天晚上九点半回到宿舍,一定要看当天晚上的英文电影,“觉得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

    闾丘露薇知道资讯的重要之处。她“比较宅”,自称除了因工作与人接触外,休息时间基本不和人打交道。她对这个世界的判断,第一是靠自己的采访经历,第二个是靠上网。

    但丰富的信息带给她新的问题。一次,一个她很信任的香港资深媒体人打电话给她,说富士康有一个员工要跳楼,一家台湾媒体要去独家采访。她当时很气愤,因为去采访一个要跳楼的人有可能鼓励他。她在微博上发了这件事,很快,台湾这家电视台的人马上找到她,告诉她实情,原来是那个要跳楼的员工找到他们酒店,他们劝了他,还把他送回了宿舍。但这条微博已经给这个记者造成很大困扰。

    这件事情之后,碰到闾丘露薇没有办法确认的东西,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告诉她的,如果转告者不是当事人,她也不会去转发。

    闾丘露薇说,她“很多时间是花在找各种信源上”。每当看到一个消息,她会去找这条消息是哪里来的,如果找不到,就会觉得它有问题。她尤其注意《环球时报》等报纸上的文章,或是那些“美国哪份报纸怎么说”的消息,她甚至很少相信中文翻译,一定要把原文找出来,结果,有时候就会发现偏差。

    除了独立思考,闾丘露薇觉得,人应一直抱着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在哈佛大学,她发现一年级有一门课教人怎么批判性思维,让人去抗拒那些大众广告。她自己一直在用这些方法。“这是对自己公信力负责的最好方法,我想每个人都不希望某个假消息是自己放出来的。”闾丘露薇说,“怎么确保自己不犯错误?只有多花工夫。”

照进精神病院里的光芒
闾丘露薇:人应一直抱着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这里没有隐私,只有倪萍的姥姥
刘索拉:真正的迷恋是会使人付出生命的
张充和:以慢,以淡
私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