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理智压倒一切

本报记者 王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9日   11 版)

    美国国防部部长、副部长、陆海空三军司令以及所有军界要员,都赶到了医院,围在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病榻前,“聆听他最后的建议和非凡的洞见。”他们知道,这位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即将画上句号。

    1957年的春光刚刚照进病房时,诺依曼已经与癌症抗争了两年。这个53岁的男人,有着一双明亮的棕色眼睛和一张随时咧嘴微笑的脸。

    当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等人在战后反对研制核武器时,诺依曼则敦促政府研发热核弹。他还冷静地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如何使这种武器最有效。这让他被人指责为战争贩子和军事权威的马屁精。

    当事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在文章中暗示,他为军方的无能感到震惊,认为引入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挽救和平与整个世界。

    “对强调逻辑的诺依曼来说,‘情感’这个词本身就是个贬义词。他的理智远远胜过情感。”诺依曼的传记作者写道。

    也正是因为理智,在德国工作的匈牙利人诺依曼,才在1929年来到美国。在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后,诺依曼告诉朋友,他担心祖国会和德国决战,他不想“死在任何一边”。

    那时候,诺依曼刚刚在欧洲数学界崭露头角。1923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弗伦克尔教授,看到诺依曼的手稿《集合论的公理化》。虽然不认识这个刚刚20岁的大学生,但是教授“从爪子判断这是一头狮子”。这句话是当年数学家伯努利用在牛顿身上的。

    欧洲当时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不久也看到了这份手稿。从此,诺依曼成了希尔伯特家里的常客。1924年,主人更是声称,客人是“最伟大的年轻数学家”。

    这让诺依曼声名远播。正在筹备中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邀请50岁的爱因斯坦的同时,也向26岁的诺依曼发出了邀请。

    跟他一同受邀的维格纳回忆,诺依曼到美国的第一天,就爱上了美国。他认为美国人很理性,言之有物,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墨守一些毫无意义的陈规。他更喜欢的,是美国的物质主义。

    不过,这个推崇物质主义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他功利的一面。1931年,诺依曼的遍历定理,被视为统计力学的第一个严密的数学基础。哈佛大学的伯克霍夫很快便改进了这一定理,并抢先一步发表了研究成果。很多人认为诺依曼会气急败坏,但诺依曼表达出来的却是欣喜之情。他还抱怨自己思考得还不够深入。

    那时,这个后来被称为“博弈论之父”的人,已经开始研究博弈论。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发表鸿篇巨著研究如何赢得游戏的人,在和大家打扑克时往往输牌。

    在普林斯顿,诺依曼常常羡慕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上的非理性直觉,因为他自己永远无法做到非理性。

    1938年,他劝说母亲和弟弟离开布达佩斯时,用的也是非常理性的理由——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为邪恶的一方冤死”是一个错误,“目前唯一合理的行动就是离开”。

    在美国,他则不断地给国会议员写信、发电报,要他们全力支持总统罗斯福走进战争。当美国启动“曼哈顿工程”时,诺依曼参与其中。

    他被认为是右翼共和党人,却在总统选举中把票投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在助手眼里,诺依曼“不论是思想还是表达,都似乎无法不清清楚楚”。在听一些毫无创新的人做讲座时,他有时会轻声地嘟囔一句“失败”,然后不顾礼节打着呼噜睡去。

    诺依曼的讲座,则常常令人期待。洛斯阿拉莫斯等地的一些科学团体,听说诺依曼要来时,常常会把他们遇到的高等数学问题列出来,等他来一一解决。这让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贝特感叹,“必须承认,诺依曼不是人,而是半人半神”。

    这个半人半神的家伙,也会耍些小聪明。据说,他似乎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段子,并且会用三种语言来讲。有人抱怨,诺依曼总是用粗俗的段子转换话题,以避免政治争论。

    不过,在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诺依曼并未回避。他依旧从理性的角度站在了科学这边。诺依曼声称,“信仰某种主义,并不意味着会成为一个坏的数学家或坏的科学家”。他还写信呼吁,在遴选科学职位或拨款资助的人选时,应当考虑这个人选是不是最佳,而非有没有支持共产党倾向。

    他还拒绝在任何形式的联合声明上签名。他对学者的定义之一是不在表达共同情感的声明上签字的人。在诺依曼眼里,不管情况怎么复杂,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用语言来表达意见,而不是“像一群猎狗那样乱叫”。

本报记者 王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9日 11 版

为野生大熊猫留下影像
“水记忆”闹剧
理智压倒一切
当虚拟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