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元钱、两口染缸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目前7400多员工、超百亿元年收入的大集团,浙江民营企业传化集团成就了一段创业传奇。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各种主客观因素,然而胼手胝足、亲如一家的劳资关系,无疑是其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奥秘”。
“20多年前刚创业时,晚上跟着父亲搞生产,白天用自行车驮着液体洗涤剂各村各户叫卖,很艰辛。传化能有今天,是因为一路上有成千上万员工的加入和支撑,他们的才智和汗水是企业最坚实的依靠。”回首往昔,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感慨万端。
75岁的河南开封人李盈善曾是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染化系副教授,当年被“三顾茅庐”邀请到还是家庭工厂的传化担任“总工程师”,一干就是20年。他说,从进入传化那天起,就得到新老两代董事长师长般的尊敬和亲人般的照顾,建议大多被采纳,搞科研要钱出钱要人给人,病了老董事长亲自到医院去照顾,出了成果又是祝贺又是奖励,退休了还被授予终身员工称号并享受在职待遇。
“你把我当人看,我给你拼命干。将心比心,传化的经营者能把员工真正放在心上,员工也当然愿意为企业尽心尽责。”李盈善说。
对人才的尊重吸引了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加入。目前传化管理、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50%以上,如高分子科研小组10名研发人员均为硕士以上学历。
企业同时给员工提供了一条“农民工向中产阶层跃升”的通道。“在传化只要工作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公司的肯定,像我这样的农民工都能做管理者。”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今年年初刚被提拔为纸化生产部副经理的浙江兰溪人刘成辉自豪地说。
传化集团还有这样的治企理念:经营者与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企业的发展成果理应由大家共享。2005年至2010年6年间,传化集团共实现利润57.36亿元,年均增长12.8%;同期员工人均年收入从4.2万元提高到8.49万元,年均增长16.6%。
除了将企业盈利直接转化为员工收入的提升外,传化对员工的关爱还体现在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种关爱延伸到员工的亲属和家庭。
单亲母亲瞿华兰下岗后来到传化当临时工,公司考虑到她丈夫去世后一个人抚养儿子的艰辛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苗木移植技艺,短短3个月就让她转成了正式工,还为她缴纳了五险两金。
1999年,日用品液洗车间工人於小娟的女儿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时,传化集团工会立即送去了8万元,在之后的10多年里,每年还补助给她们4000元。工会主席许旺泉说,正是受到了这件事的启发,集团拿出100万元成立了帮扶基金,目前已经帮助了282位员工。
在传化,员工对企业和决策有充分发言权,员工可以通过民主听证会、职工热线、总经理接待日、员工网上论坛对企业管理和决策发表意见,从薪酬分配到孩子入托、班车线路、澡堂管理……员工提出的建议都有专门机构受理并及时给以回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在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爱的同时,我们员工的心和企业也贴得更紧了。”传化集团员工王丽珍说。
“化纤油剂部分原料替代,实施后每年可降低成本30万元”“废旧储罐再利用,可节省20万元”“箱子换袋子,可省下60万元”……在传化内部信息网上,不时可以看到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据统计,仅2010年,员工就生产经营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3163条,被采纳率达73.2%,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余元。
“搞民营企业并不意味着自家人说了算。”徐冠巨说,“让更多员工视企业为家,大家负责,民主决策,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特征,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
浙江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金长征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经过30多年的创业,正在逐渐摆脱家族式传统管理,依靠员工、凝聚员工来促进企业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而这种理念也正在逐步转化为强大的企业发展原动力。
新华社杭州1月24日电
新华社记者 沈锡权 商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