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农民工流动成为“城风乡渐”的主要载体和动力。春节前,农民工行色匆匆地从打工地回到生养他们的乡村,春节后,再次踏上打工之旅。他们从城里带回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悄然改变着乡村的一切。学者认为,农民工不仅能带动农村物质生活现代化,而且能成为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倡导者。(《中国青年报》2月9日)
流动自然带来变化,更不要说每年数亿人次的大迁徙。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方兴未艾的这场农民工流动,固然给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超出制度设定者乃至研究者的主观预想。几十年后的今天,放眼历史和现实,我们当对这样的历史贡献保持足够的敬意。不过,敬意归敬意,是不是能够就此认为,农民工擎起了“城风乡渐”的大旗?
新华社记者通过在湖南的调查断言,回乡的农民工主要是在娱乐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上冲击了乡村的生活秩序。记者的调查是可信的,然而,这样的真实只是局部的真实,被盛赞的所谓“时尚元素”并不新鲜。时下,乡村青年在简陋的歌厅“飙歌”,或者跳舞,就像前几年在村中小卖部前的空地上捅台球一样,早成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了。这种单纯的城市文明,更像是乏味乡村生活的一种点缀,既无力改变乡村现有的生活状态,更不能承载超出这些行为本身过多的含义。
乡民在乡村接触一些城市里的新鲜玩意,外出务工人员做出一些反哺乡村的举动,很好,应该赞美,但不应被过度诠释为生活方式的转变,更不能被随意拔高为对乡村的改变。说到底,这样的现象是孤立的,很难真正植入乡村社会的肌体中去。
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前赴后继,到城市里追梦,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尽管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但城市化对于进城农民工的巨大改变无可置疑。与城市化过程相对应的,却是乡村的凋敝和衰落,这种凋敝和衰落既有人才的流失,也有资本的冷落,更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忽略,这同样是无可置疑的现实。
尤须重申的是,从乡村汲取了大量资源的城市,在反哺乡村方面并无太大作为。不仅如此,在近年来展开的新一轮城市化大扩容过程中,乡村的土地再度成为城市高速发展的鱼腩,被无情的夺走。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所津津乐道的,更多的是城市的繁花似锦、城市的日新月异、城市的国际化形象,遍布中国大地上的那些农村,似乎只是作为城市的土地储备和劳动力蓄水池而存在。城市和乡村渐行渐远,乡村正在成为被遗忘的家园。
当务之急,不是静观回乡农民工凭借其微薄的积累改变乡村,说实话,他们的力量实在单薄、有限。城风乡渐,还需要让实力雄厚的城市有更多的担当。在一个大量乡村凋敝和衰落的环境中,城市的单兵突进不仅是不道德的,更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