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预算透明,公开只是第一步

张遇哲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17日   02 版)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近期向各级财政部门发出文件,要求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特别提出重点公开涉及民生方面的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的财政专项支出。(《新京报》2月16日)

    财政的钱来自纳税人,用之于老百姓,公众对于“钱怎么花,效益如何”拥有知情权。尤其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连续高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日益关注,预算公开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2007年通过的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去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郑重承诺:政府支出要公开透明,民主监督,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

    2009年10月,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全部公开当年114个部门的预算;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率中央部委之先公布部门预算……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地方和部门公开“晒账本”,预算公开已然成为大趋势。如今,财政部下文要求推进基层财政专项预算公开,国人所期望的政府预算公开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不过,预算公开只是第一步。政府预算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公共预算,这就要求公众不仅对预算支出有知情权,还要有参与权和监督权;不仅要知道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花到哪里去了,还要能评头论足,参与和监督预算支出。公开固然是好事,但公开不等于透明。如果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相关部门的预算公开之举未能让人感受到政府信息的真正透明,则这样的公开在意义层面还会打折扣。

    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预算公开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太笼统”、“看不懂”成为备受诟病的两大症结。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部门预算来看,在公众所关注的资金支出方面,都只笼统地公布了使用的方向,而公众无法看到其具体的用途,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做了什么事情,都无法看出来。广东等地人大代表在审议预算报告时,普遍遭遇报告专业性过强的尴尬。专业的表述、复杂的图标、纷繁的数据,让多数非财经专业出身的代表如堕五里雾中。

    预算公开只是手段,不是目标。预算透明,功夫更在公开外,即群众参与和监督带来的良性互动。倘若公开只是简单的报账,甚至是一笔糊涂账,监督自然无从谈起;如果相关部门只是把信息发布了之,对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不闻不问,则公开只会流于形式。因此,预算公开应该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做实做细,真正让百姓看得懂,理解透。不仅事关民生利益的教育、卫生领域要公开,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公消费”等政务开支也要公布于众。

    同时,预算公开不能只是部门的“传声筒”,更要成为政府与群众交流的“双声道”。在预算编制之初,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在人大审查预算草案时,公开邀请群众参与;预算案公开之后,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公开透明,进而让公众参与到预算中来,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纳税人是财政资源的创造者,政府是财政资源的分配者,公众和政府的目标与诉求通过预算公开达成了一致,随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远远超出狭义的财政范畴。

别用“民工荒”放大“留守儿童”问题
CPI“坐4望5” 呼唤民生警戒指数
农民工不愿过来,企业不妨“过去”
高物价高房价不只会吓跑港人
驱赶穷人的理由为何这样冷
预算透明,公开只是第一步
假如“李鬼”陈永明真是“李逵”
课堂与春晚是两码事
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