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哈佛商学院前副院长将执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务

国外教授来华任教不能只当“学术游客”

本报记者 周 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4日   03 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任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左二)和新同事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周  凯摄

    今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任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首次和媒体见面,这位曾担任过哈佛商学院资深副院长并执教于伦敦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把全家都搬到了上海,“我的太太下个月就会过来,因为我不是‘学术游客’,我会在这里多待几年。”他也是众多的北美商学院领导中,选择来中国商学院全职工作的第一人。

    约翰·奎尔奇教授生于英国伦敦,教育经历令人羡慕,他是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的学士和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工商管理研究院博士。他在国际市场营销、新兴及成熟市场的品牌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在过去的20年里,他的案例研究已售出超过340万册,销量在哈佛商学院历史上位居第3位。

    这样一位“大牛”为何选择中国?约翰·奎尔奇被多次问到这个问题,第一次面对中国的媒体,他首先解释了自己选择中国的三个原因。

    一是中国目前的管理教育以及商业领袖的培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怎样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怎样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公共领域以及私营领域杰出的领导,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事实上,约翰·奎尔奇对中国并不陌生,3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浦东就是一片荒地,几乎什么都没有”,而现在上海的发展让他非常清楚过去30年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

    第二个关键的原因,约翰·奎尔奇认为自己曾经担任过欧洲和美国一些领先商学院的领导职务,“很少有人有机会在三大洲都做过领导职务,而现在我有机会来到中国大陆做一个顶尖商学院的领导,我感到非常荣幸。”

    至于第三个原因,则显示了约翰·奎尔奇的幽默感,“今年是兔年,我属兔,人家跟我说,如果你要是属兔的话,今年到中国工作是很好、很有吉兆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约翰·奎尔奇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早有联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助理周雪林介绍,约翰·奎尔奇曾于2009年出任中欧访问教授,“我想正是那个时候他对中欧有了更多的了解”,周雪林把约翰·奎尔奇来中欧商学院任职称之为“他人生当中重要的决定”,“我们知道这个决定对西方人来讲是很不容易的,要举家搬迁到中国,相对来讲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的国度与国家,管理教育跟西方相比相对落后的地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事实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教授来华任教,但约翰·奎尔奇却强调自己不会做“学术游客”,“完全住在一个国家和只是像跳伞一样进来,过两天又坐飞机走是两个概念。比如说在希尔顿或者喜来登酒店住上两三个晚上然后又走了,这样对当地文化不了解,我把这种人叫做‘学术游客’。”

    约翰·奎尔奇表示,现在中国正在努力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更加重视知识的创造,“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优秀教授,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虽然我只是一个人,但是我想我是一个大趋势的一部分,大家看到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将来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教授会更加有兴趣,花更多时间把职业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国。”

    约翰·奎尔奇表示,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说中国目前还缺少什么的话,那就是受过职业训练的商业领袖。“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更多人才,向中国企业输送优秀的商业领袖。”他表示,自己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招收并留住高质量的教授队伍,使他们能够在这里充分施展才华,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现在规模的3倍,但是我们一定要确保有高质量的教授队伍,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结果,能够给我们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才可以,因此我的重点工作是招聘教授。”

    本报上海2月23日电

贵州山里娃:心里话无处诉说
国外教授来华任教不能只当“学术游客”
中国人为什么科学素质低
一家民间孤儿院的尴尬存亡
专家建言:救助流浪乞讨儿童需政府民间合力
重庆:全国首次设擂选拔反恐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