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版:新开局两会特刊·保护母亲河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株冶:废水养鱼

本报记者 洪克非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7日   12 版)

    “你看,除掉这个每年汇集在厂里的雨水外,我们差不多就是废水零排放了!”站在株冶集团公司水处理厂膜系统设备旁,副厂长马立明自豪地指着身边的鱼缸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处理的水不仅能够达到饮用标准,还能养鱼。

    位于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的株冶集团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资产总额逾63亿元的上市公司。公司年产铅锌产品60万吨,是中国主要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巨大的铅锌产量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衍生出令各界瞩目的环保难题。大量的工业废水从株洲湘江北段排放入河,给湘江的水环境带来巨大的考验。

    2008年年底,株冶集团废水零排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一年的调试试运行,2011年1月,重金属废水膜处理系统实现满负荷生产,开全国之先河。然而,作为废水零排放关键工序的废水膜处理系统,因进口设备多,工艺路径复杂,在试运行初期,出水水质不稳定,生产技术瓶颈接踵而来。

    困难之际,水处理厂的几名环保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始担当起技术攻关的重要角色。

    200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罗圆,参与总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工艺改造项目的生产调试技术攻关。该项目2010年全年实现公司减少外排废水144万吨,年创经济效益近300万元。2010年,进厂仅两年的罗圆被评为公司年度科技标兵,成为株冶历史上该项荣誉最年轻的获得者。

    2010年,水处理厂青工共完成技术革新改造14项,提合理化建议69条,被采纳42条,年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其中,仅2011年1月,药剂成本消耗量就比计划节约了120余吨,降低成本150多万元。

    地处湖南中部的株洲雨水充沛,然而时常不请自来的豪雨却常常给株冶的水处理工作带来危机。多年以来,每逢生产出现异常情况,作为青年突击队长,水处理厂核心工段的工段长刘宏志总是第一时间带领突击队员赶到生产现场。

    2010年6月下旬,一场罕见的暴雨袭来,用于储蓄废水的均化池水位很快达到3.8米,离最高容量4.5米只相差不到1米,生产压力骤增。

    当天22:30,进入均化池的废水流量已经达到每小时2000立方米以上,是平常流量的近10倍。这天正逢周末,刘宏志召集6名青年突击队员到生产现场抢险。一个晚上下来,所有人都变成了落汤鸡。

    周一至周四雨量稍减,但是长时间满负荷运转,使得工艺质量面临严峻挑战。针对问题,突击队员们马上在下雨间歇时见缝插针,加紧清洗斜板池底的淤泥,往往是刚清完淤泥,又开始大雨倾盆,大雨过后,又赶紧清池,如此往复,全都变成了“泥猴”。也正是这样,即使在水量大于往常近10倍的情况下,依然做到了没有一批次净化水不合格,更加没有一滴废水直排湘江。

给力“绿色湖南” 共建“两型”社会
绿色湖南 绿色崛起
湖南千万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宁远:两会助力保护母亲河
株冶:废水养鱼
洞庭湖:白额雁归来
共圆“东方莱茵河”之梦
为了母亲河的冒险漂流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