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饭时,代表们纷纷与我讨论总理谈到的公车改革问题,绝大多数赞成。大家十分关心车改。这是没有想到的。”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微博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这位“叶氏车改”的践行者,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兴奋地说:“真是太高兴了,我呼吁‘公车改革’已经15年了,终于等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天,说明中央已下定决心推动这项改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此前,财政部还出台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将单列预算,不再埋进“公务开支”的大账本里,公车开支也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为了更好地落实公车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透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将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做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对于省部级以下单位,新办法除规定排量和价格外,还要求按人员编制定车辆的多少,但车辆不能固定到人。厅局级以下干部,就按以前的规定也是不配专车,但现在很多县乡一级干部配备专车,“那是违规”。
就在中央下定决心推进公车改革的时候,一些先知先觉的地方政府已经率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去年年底,北京就在治堵措施中承诺:“十二五”期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在今年2月的广州“两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表示,将在年内对全市公务车安装GPS系统,并启动公车改革。今后公车私用的话,每公里将收费1.6元。“通过该系统,可以确定到底是谁用了车,去了哪”。
可以说,无论是中央政府的管理新规,还是地方政府的“首吃螃蟹”,都足以证明政府在公车改革上的决心。事实上,公车改革是一个每年“两会”都要热议的老话题,从1997年广东车改试点开始,公车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但统计数据却显示,尽管改革之说年年提,但公车数量还是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就连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都无奈地表示:“现在公务车太多、太滥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股长的屁股都冒烟,有的退休后车还是跟着使用。”
黄华华代表说出了公众的情绪。在目睹了10多年公车改革无成效之怪现状后,作为纳税人的公众不仅需要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看到公车改革的决心,更需要在信息公开上看到公车改革的进步。当前,公车改革的第一大难点就是如何依法做到公车信息公开,让人民知道准确的公车数量以及政府在公车运行上到底花了多少钱。
在北京市提出“十二五”公车零增长目标后,有律师以普通民众身份向政府部门申请相关信息公开,却被以“很敏感”、“不便回应”为由拒绝。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北京将在3月底得出去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情况,届时,北京市的公务用车数量便可向社会公布了。
尽管被动公开不如直接主动公布,但这至少迈出了舆论知情权的第一步。知名分析师认为,无论是“原则上零增长”还是加强公车预算管理,如果离开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最后仍有可能落入内部关门改革的窠臼。“这些年来,地方性公车改革其实也不缺少实践,可大多只是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赎买,既缺乏严格硬约束的人大预算,也少见公众监督。与‘叶氏车改’相比,不透明不公开是地方公车改革普遍的弱点。”
据报道,自2003年从中南财经大学调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之后,叶青随即实施了“一个人的公车改革”:自购私车自行驾驶,上下班油费单位每月补贴1000元,出武汉公干则实报实销。据计算,“一个人的公车改革”每年可省下少则8万元多则10万元。基于个人的亲身实证,叶青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上交议案,但收效甚微。
“这次‘公车改革’的有关内容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积极信号。相信地方政府会马上跟进,出台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来推动这项财政体制改革。”叶青代表表示,只有把真实的公务用车需求公开,接受外界的监督,公车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黄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