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下大力气解决22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有165万人不再喝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饮水困难现象明显改观。
宁夏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宁夏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保证回汉各族群众喝上安全水。
宁夏享有“塞上江南新天府”的美誉,却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喝不上安全水。
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达220万,其中包括长期饮用高氟水者33万人,含砷水2万人,苦咸水62万人。
不能让宁夏的回汉群众再喝劣质水,是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同心愿。
饮水安全,首要是告别渴不择水,解决饮水困难。
固海扬黄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一个个堪称亚洲之最、全国之最的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引水上山,在将数百万亩旱田变成水浇地时,也为十多万群众吃水难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勘察者几十年来没有停下找水的脚步。社会各界力量捐款出力,农户院中的一眼眼水泥窖代替了土窖。本世纪初,饮水解困工程、氟砷病改水、饮水安全等生命工程也相继启动。
近几年,宁夏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改观,饮水质量越来越受重视。
2011年春节前夕,经过钻井寻水的建设者3个多月的努力,永宁县10万长期喝氟、铁、锰超标水的群众,喝上了安全、卫生、干净的自来水。
进入“十一五”,宁夏努力使解困型饮水工程变为安全型饮水工程;因地制宜,分区治水,使饮水安全政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7年以来,自治区政府连续4年将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列为自治区年度10项民生计划30件民生实事之首,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饮水安全工程。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吴洪相说,中央、自治区 “十一五”期间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达13.45亿元,先后建成固原东部等7项重点饮水安全工程和195处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65处泉水改造、5.9万处砼集水场。
循着“水随人走,人临水居”的思路,宁夏分区施策,使小山村通了自来水,喊渴人搬到了黄河边: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北部引黄灌区,宁夏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入户,重点解决饮用高氟高砷水、苦咸水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南部山区,以利用当地水为主,中小微型工程并举,通水入户;在中部干旱带,以引客水为主,建成7处重点供水工程和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长远地解决资源型缺水问题;对中南部地区不适宜居住、苦旱缺水的35万名群众,从2011年起实施5年生态移民规划,搬迁到宜居、有水的地方。
利用高科技、新技术的步伐不断加快。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振琪说,当地正在积极探索净化黄河水,作为今后解决饮水安全的可靠水源。
在同心县,2008年利用固海扬水建成的窑山饮水工程,探索净化黄河水保饮水安全,每年净化水43万立方米。海原县等地的集雨水窖安装了净水器,让集雨水窖工程再上档次。
宁夏饮水安全的地图上,一个个黑点在消失:原定“十一五”解决150万人饮水安全的计划超额完成,使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累计达到323万人。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徐宁红说,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由2004年的48%提高到2010年末的72%,农村自来水入户率由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64%。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统计数据:宁夏近百万名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高砷水的群众基本喝上了安全水,群众每人每年可节约医疗费开支250元;在中南部干旱地区,受益区的群众户均节省运水费300元,户均每年增加60多个工日在外打工。
“宁夏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网络体系和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吴洪相说,今后5年,宁夏将继续建设一批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宁夏回汉各族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 张 钦 邹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