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中国水电二局工人冯克荣一下飞机,激动地亲吻祖国大地。
沈 玲摄
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
2011年3月4日10时42分,北京南苑机场。
空军执行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任务的第4架伊尔-76运输机稳稳降落,41岁的中国水电二局职工冯克荣从后舱走下,情不自禁地长跪在地,深情地亲吻祖国大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回家了!”冯克荣和工友们手握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喊:“祖国万岁!解放军万岁!”
在这次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国家救援行动中,空军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决策部署,闻令而动、精心指挥、快速准备、周密实施,将1655人从利比亚转移至苏丹首都喀土穆,并将287人安全接运至北京。
在4天多里,空军4架伊尔-76运输机往返境内外6个机场,飞经5个国家,跨越6个时区,空中飞行46个小时,单机总航程3万多公里,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纪录。
闻令应急而动
目睹4架伊尔-76运输机安全降落南苑机场,空军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刘子荣的脑海里闪过难忘的一幕幕——
2月22日,利比亚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我国驻利比亚人员安全。国内相关部门组织力量,从海陆空分批组织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在利比亚人员安全有序地撤离。
2月26日,我国仍有1.5万余人尚未从利比亚撤出,已经撤出的两万余人还集中在克里特岛等地。
2月27日晚,空军接到预先号令:派4架伊尔-76空军运输机赴利比亚执行人员撤离任务。此时,离28日16时的出发时刻,只有不足24小时。
很快,空军本级指挥组、空军前方指挥组、空军伴随协调组相继成立。
深夜,空军作战指挥大厅。大幅世界地图前,围满了空军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焦急的目光锁定在利比亚塞卜哈和苏丹喀土穆两个目标上。
这次行动横跨亚非大陆,飞越阿拉伯海和红海,昼夜连续实施,飞行强度大;航线和起降机场陌生,天气复杂多变,地面保障没有依托,飞行安全面临诸多困难。
“科学规划飞行航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刘子荣介绍,空军机关和部队着眼最复杂最困难条件下的遂行任务,认真研究飞行实施方法,科学规划飞行航线,积极开展安全预想。任务实施当日凌晨,在原定航线遇到阻力的情况下,又紧急研究拟制新的飞行航线,更新飞行资料,调整实施计划。
与此同时,空军精心选配过硬机组,命令参加过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执行过联合军演跨国投送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担当重任;集中技术力量对执行任务的4架伊尔-76运输机进行全面检查维护,筹措自带充足的航材备件和维修器材;选配5名英语和阿拉伯语翻译随行保障,选派8名医护专家携带急救药品器材,随机进行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协调总部、国家财政部等开通军队紧急用款通道,增拨购汇指标;专门购置便携式安检器材,以便对登机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就这样,从空军机关、空军航空兵某师和空军医疗卫生单位近10个部门抽调的77名精兵强将,迅速向出发地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集结。
航空兵某师师长俞金池,直接从会场奔赴机场。俞金池说,为了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他们今年选送到院校接受航空英语强化训练的7名领航、通讯人员被紧急召回,加强到任务机组中。执行任务机组所用飞行最新的航图不到4小时就得到更新。机务人员仅用一天,不仅对飞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还对飞机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造。
“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同胞安全撤离!”带队执行任务的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陆海之说。
以万变应万变
2月28日,天气良好。
7时整,空军航空兵某师4架伊尔-76运输机从部队驻地直飞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11时30分左右着陆,乌鲁木齐的气温还是-17℃。俞金池清楚地记得这一切。
16时06分,由俞金池任机长的4039飞机第一架起飞。间隔10分钟,4037飞机第二架起飞,其余两架也于19时顺利起飞。
当日,苏丹天气条件较差,能见度400米,有扬沙,空军决定在巴基斯坦待命。
“刚刚制订的预案很可能推倒重来,我们只能,确保撤离行动万无一失。”在临时党委会上,党委书记俞金池、副书记陆海之与大家形成了共识。
天气首先就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出发地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气温仅是-17℃,巴基斯坦卡拉奇气温29℃,苏丹喀土穆33℃,机场地表温度更是达到近50℃。短短几个小时,大家就经历了由寒冬到酷暑的巨大变化。
更大的考验从28日晚到达第一站卡拉奇就开始了。加油时间太长,每架飞机加油时间长达4个小时;而此时坏消息接踵而至,苏丹喀土穆传来消息,由于大风扬尘天气,机场能见度只有400米,不具备飞机起降条件!
机组人员心急如焚!出于飞行安全角度考虑,不得不临时决定在卡拉奇休整4个小时。时间就是生命,早到达利比亚一天,就能早一点将同胞撤离动乱之地。
陆海之说,2月28日至3月2日,已经没有一天24小时的时间概念。每到一国,中国驻外使馆和中国驻外机构都给予机组无私帮助,是我们在外执行任务的坚强依靠。
这是一次突破时间界限的飞行。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本次任务飞行员张兵说:“因为有5个小时时差,我们飞的方向一直是白天。”在飞行员头脑中要有3个时间概念,飞行员马永掰着指头说:“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世界时间,还有一个是利比亚时间。”任务中有人问起时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像小学生一样掰着指头算一算,也算是飞行中的一景。执行任务的机组,上到师长、机长、飞行员,下到机务官兵,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内,忘记了他们是实现中国空军走向世界、走向非洲的代表。
这是一次从冰点到沸点的飞行。任务机组从部队出发前,要求官兵们准备三套军服:皮飞行服、春秋服和单(布)飞行服,即使这样,还是经受了在新疆待命数小时中受到-17℃的冰冻和在苏丹、利比亚高温的烤晒。4038机长丁毅的脸部被晒得蜕皮,一边搓着脸一边说:“这次任务飞行,我们从冰点飞到沸点,正负温差最高能达50~60℃,冷起来穿着皮服都挡不住,热起来穿背心都嫌多。”4036机长刘军说:“身上看不到出汗,但脸上和衣服上全是盐粒子,头发都变硬了。”4037机长丘德甫拿起他的特大号水杯美美地喝了一口水说:“汗一出来就蒸发了,口渴得不行。”
温差大对飞机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每次飞行着陆后,飞参数据采集成为把控飞机质量的关键。特设师杨振宇每个飞行架次下来,都要第一时间采集飞参数据,通过分析飞参记录的飞机爬升高度、飞行姿态、航迹等资料,写出飞参评估报告,为每架飞机再次出动的安全系数提供依据。
细节温暖人心
3月2日零时30分,4039飞机飞抵利比亚。
此时的利比亚塞卜哈机场外,不时响起零星的枪炮声。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陆海之说,据大使馆的同志介绍,很多同胞在机场已经焦急地等待了好几天,想到同胞还处在危险的境地,机组临时研究决定将原计划每架飞机搭乘200人增至250人。
想起这段经历,来自长江岩土工程公司的职工朱中村回到北京南苑机场后兴奋不已:“看到空军飞机来了,高兴得跳起来!”他还连呼庆幸:“那里局势几天后恶化,要是晚点儿离开,还真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
“飞机上的五星红旗和‘八一’图案,成了我们驻利比亚人员心中最温暖的色彩、最平安的象征、最坚强的靠山!”朱中村说,当他和第一批250名撤离人员登上中国空军飞机时,机长俞金池通过机载广播,宣读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慰问信——
“尊敬的各位同胞:
您辛苦了!我是中国空军师长俞金池,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命令,前来接您返回祖国!空军许其亮司令员、邓昌友政委,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
由于我们乘坐的是军用运输机,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也不够舒适,在此表示深深歉意。为了保证大家旅途安全,空军选派了最过硬的机组,准备了必备的食品和饮用水,并有两名空军总医院的医护人员随机为您服务,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军队永远是大家的坚强后盾,祝旅途平安顺利!早日回到祖国怀抱,早日与家人团聚!”
俞金池说,他在宣读慰问信的过程中,多次被机上撤离人员的掌声和欢呼声打断,不断有人呼喊:“感谢共产党!感谢祖国!感谢空军!回家真好!”
随机群执行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副政委王金钟介绍说,每架飞机起飞前,各机机长都会宣读这样的致辞。就是这热情洋溢、情深意切的短短200字的致辞,让很多同胞迅速舒缓了紧张情绪,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很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细节温暖人心!王金钟说,为了让回撤同胞的行程尽量安全舒适,出国前,空军连夜在机舱内搭起可供坐卧的双层卧架,还为每位乘客配备了一床崭新的空调被,并安装了临时卫生间。每趟航程,机组都把机舱内气温控制在16摄氏度到26摄氏度之间。饮食也做了精心安排,机上都备有矿泉水、面包、米饭、鸡肉、牛肉,还有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考虑到乘机人员的民族生活习惯,还专门准备了清真食品。
“细节爱民情深!”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工人代先元说,他身着单衣从酷热的北非回到还有些寒冷的北京,多少有些不适应。他没有想到的是,刚下飞机,立刻就有空军战士把棉大衣分发到他们手上。据介绍,3月3日至4日,空军后勤部机关紧急筹措380件大衣运至南苑机场,并在停机坪开设了御寒服装发放点。
“细节凝聚着人民空军的无私奉献!”湖北籍撤离人员张武说,机组每一名官兵都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着。机务中队长、空投师韩景国就是其中最忙的一位。从利比亚上机的人数较多,而且撤离人员因为撤离匆忙,很多人两天没吃上饭,一上飞机就大吃狂喝,遇上空中有气流,飞机一颠簸,又吐又拉,打扫起来很费事。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机舱的空气质量就会很差。韩景国总是耐心地一遍遍地给大家发送卫生用品并清除垃圾。飞机一落地,3大桶粪便和垃圾臭气熏天,连苏丹机场勤杂人员都捂着鼻子不愿靠近,韩景国二话不说自己当起了机场清洁工。
“中国空军飞行员真的很伟大,不仅飞行技术好,做人更好!”张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由衷敬佩地说。
确保同胞安康
3月3日下午,4架伊尔-76运输机运送首批人员回国。
“军用飞机上的椅子可以躺也可以坐,还能下来走动走动。”伊尔-76是运载武器、车辆、物资和武装士兵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乘坐的舒适度上肯定不如民用飞机。等大家登机刚一坐定,空军医疗伴随保障分队队长、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关小宏就给大家做“心理按摩”。
“每架飞机,都有两名医护专家随机保障!”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罗永昌介绍,他们受领保障任务后,迅速选派8名医护专家的同时,还紧急筹措补充了军医背囊、氧气瓶、治疗脱水腹泻等急救药材,目的就是让每位同胞都在旅途中更安康、更有尊严。
2月28日7时50分,刚刚坐到办公桌前的空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苏迅,突然接到马中立院长的电话,让她立即到常委会议室开会。苏迅说:“当时,我的神经立即紧张了一下,觉得要来紧急任务了。”“苏迅、关小宏、刘宏利、何洁、穆燕红、陈凤英……”院领导在很短时间内便敲定了人选,对于这些医术高、经验足的空运医疗队老队员们来说,绝对是“有战必用”。
3个多小时后,专机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滑行中,主管护师何洁透过机窗,看到4架伊尔-76运输机稳稳地停在停机坪上,“这么快?”她不禁感叹了一句。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当时已坐在嘈杂机舱里的何洁,却已经明显地意识到这次任务必将异常艰苦。“不过,再苦也没有在利比亚的同胞们苦吧?”她说。
情况果然就像何洁所说的那样。在利比亚的塞卜哈机场,等待空运转移的同胞,大多是从外地由陆路运输甚至是徒步穿越沙漠转移而来的,有许多同胞已经累得体力不支,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和精神焦虑。
医疗队员们不等不靠,顾不上长途飞行的疲惫,利用飞机加油或办理手续的短暂间隙,就地对等候空中转运的同胞们展开巡诊。她们知道,如不及时处理,而是带着“情况”上了飞机,后面的事情将更加麻烦。
“有一位大哥,当我把药递到他手里时,他一直在说‘感谢祖国,感谢解放军’,眼里还闪着泪光。当时,我的眼睛一下就湿润了。”对于每天都在从事护理服务的何洁来说,这种身在异国他乡执行任务时产生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她是深切感受到的,“在利同胞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军队的信任全都写在他们眼睛里,一眼就能看出来。”
每架飞机要转运同胞200多人,医护人员却只有两名。一些同胞一起飞便出现眩晕、恶心和焦躁不安等症状,队员们总能第一时间来到他们身边诊断治疗;有时会有几位甚至十几位同胞同时出现不适,队员们首先逐一快速诊断,随后由重到轻快速处置。“即使没人呼救,我们也不闲着,时不时在机舱上下两层来回巡视,就怕漏诊一个!”护士长陈凤英说。
“旅途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随时改进保障方式!”身为医疗伴随保障分队队长的关小宏教授说,第一架飞机从利比亚接到中国同胞后,立即给大家发放了食品和水,他们狼吞虎咽地吃,吃了个饱,喝了个足。飞机要起飞了,天空却下起了雨。由于空中云量较多,起飞后飞机颠簸得厉害,引起10多个人晕机、恶心、呕吐。他们除了给予及时处理外,还建议同胞们上飞机后拿到发放的食品和水先不要吃喝,待飞机平飞后不颠簸时再进食,以减少晕机和呕吐的发生。其它3架运输机上的医疗保障小组及时借鉴经验后,起飞过程中恶心、呕吐的人几乎没有了。
谈起随机保障的记忆,医疗队员穆燕红说:“有一个在利中资企业的工程队,非要让机组人员和我们在他们的队旗上签名,说是回国后要放到公司的荣誉室里,永远保存。”
在这次医疗伴随保障中,来自空军两所医院的8名医护专家,跟随4架伊尔-76运输机不间断开展医疗服务,在3万多公里的航程中先后巡诊3500余人次,治疗150余名患病人员。这串数字的含义与温暖,将长久地留在受困同胞的记忆中。
申进科 陈国全 武艾丽 赵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