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新闻:是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

实 习 生 陈 竹 本报记者 周 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1日   12 版)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正在上高三的女生,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所以高考时想报新闻专业。顺便说一句,我的偶像就是闾丘露薇,前段时间在你们的版上看到了一篇采访闾丘露薇的文章,特别喜欢。

    不过,我的父母坚决反对我学新闻,他们说当记者很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而且现在新闻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好。他们希望我学财会专业,以后考注册会计师。眼看就快高考了,我想请你们给我指点一下,新闻专业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小  嘉

    记者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传说中的“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带着小嘉提出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院长助理张志安。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最接近生活本源的人,理想主义者

    在大多数中学生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光鲜的职业,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名校,新闻系历来也是高考文科分数线较高的专业。

    但张志安建议想要报考新闻专业的同学,首先一定要对记者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回过头来问自己,我是不是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关键的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不是父母的规划和命令,或看专业是否热门,是否好找工作、收入高低。”

    张志安认为,记者这个职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首先是很自由,时间安排、工作方式比较灵活,工作时间不用朝九晚五,可以避开拥挤的上班高峰时间。记者经常是中午或下午出去采访,傍晚回到办公室写稿,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有时还会连续出差。其坏处就是生活不那么有规律。

    张志安爱引用西方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句话:“记者应该是最适合谈论这个世界的人。”他觉得,记者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要特别好奇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变化。“他们总是在新闻的前沿,能比一般的公众更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更多地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可以说是最接近生活本源的人。”记者对社会现实的表象下面深层的原因、各行各业运作的规律和特点、最新的趋势,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敏锐的捕捉、了解和把握。此外,记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他可以为一些弱势群体代言,促进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空间内进行舆论监督,通过报道促进社会进步。

    因此,张志安认为,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生产的活动,要求记者不断学习,不断向世界、向他人讲述故事,所以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就不能表达和对话,对外界变动作不断的分析;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当对事情有所了解的时候,特别愿意分享,懂得如何从受众的角度表达事实,有讲故事的能力。“归根结底,从事记者职业是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要不断反思,你在这个社会坐标上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样的方法论认知世界,向受众表达你对世界的理解。从外在角度说,新闻系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新闻事业和社会进步有强烈的期待,所以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绝对不能是只注重消费的、物质的现实主义者。”

    新闻系上课:以实践为主,培养全能记者

    张志安介绍,在新闻学院,本科课程主要分几类,一类是传统的新闻综合板块,所有新闻类专业都要上,包括基本的史论课程,如中外新闻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等;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业务课程,即一般所说的采(采访)写(写作)编(编辑)评(评论),以及媒介经营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媒介市场、媒介产业、新媒体等。

    新闻专业的作业也以实践作业为主。张志安教的采访写作课的作业,包括设计一个报道计划,写作一篇人物访谈、一篇消息、一篇通讯,分析一篇新闻作品或一个名记者的成长路径。

    张志安介绍,和过去的新闻教育相比,由于互联网快速兴起,以IPAD、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年轻人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何培养全能记者,让记者能为不同的平台生产新闻,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现在,新闻系学生既要学传统的纪实摄影,又要学图片编辑、视频拍摄和编辑,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策划,新闻内容的创意和营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程是完美的”,张志安坦言,新闻系的课程,可能和现实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课程之间还有一些交叉、重复,还是有待改进和完善的。

    必须面临的挑战: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张志安近日发了这样一条微博,“2000年,大多数本科同学都当了记者,于是经常可以读他们的名字或看他们的面孔,熟悉又陌生。如今,偶做老师,最大遗憾是仅1/3学生去当记者,熟悉名字或面孔越来越少……”他感叹,新闻专业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比例在降低。

    在张志安看来,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招生规模的扩张、供求关系变化。全国如今已经有900多个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点,几乎只要是大学,都有新闻专业,每年培养出几十万名新闻专业毕业生。

    与此相反,十几年来,传统媒体的人员规模并未急速膨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很多报社甚至还要减少人员。供给大大增加,需求却没有明显增长,导致不少学生只能选择改行。

    张志安觉得,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变化,人们的选择多元化了,找工作时越来越不在意是否专业对口。另外,现在的学生变得更加务实。

    同时,记者这个职业,似乎也正在走下神坛。“很多中学生朋友可能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无奈、悲悯、痛苦、焦虑、压抑感,记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依然很多。”张志安认为,这个职业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个人的社会资本,但它的专业性依然有限,不像律师或医生,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会不断有自我价值的积累和提升,而记者行业像青春饭,“年轻的时候,能够冲向一线,不畏风险,不怕辛苦,但当人到中年,继续在一线工作,很多人会觉得疲惫,力不能逮。”

    尽管当下的媒体行业的吸引力在下降,但张志安认为,这个行业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学新闻专业和不学最大的不同,是不学的人,只把这个工作当成饭碗,学的人则当成理想和事业。”张志安常引用一名美国学者的话,“新闻归根结底是民主的事”,他认为,在新闻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采写编评的技巧,更多的是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新闻行业归根结底是在为公众服务,和公众的表达权和知情权紧密相关。“学新闻的人,会对这个行业超越饭碗和工作基础上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有更多的期待和认同。”

看一名偏科生如何破茧成蝶
学新闻:是无冕之王还是新闻民工
中等生加盟全球超牛设计团队
应试高压下父母如何捍卫孩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