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陈 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3日   02 版)

    明明是纯国产,非要说原装进口;明明才注册几年,非说有悠久历史。编个谎话,费点周折,弄个洋身世,几百块钱的商品身价立刻涨到成千上万元。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商品以国外为商标注册地,在国内生产销售,冒充国外品牌,误导消费者以牟取暴利。(央视《焦点访谈》3月22日)

    借所谓的“洋品牌”牟取暴利,不良商家混淆视听出卖诚信固然应该受到惩处,但是,如果你指望所有商家在出售商品时都详细告知顾客商标背后的故事,实在有些不切实际。商标也算是商品的包装之一种,节目中“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面对记者的质疑不屑一顾,“有哪个牌子不是噱头呢?”话糙理不糙,只要商标正式注册,手续合法,消费者除了追究他们的不诚信之外,还能追究什么呢?

    在追究完商家的诚信问题外,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纯国货贴洋标签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大众对洋品牌不那么过度推崇,假洋货也不会到处流行。一样的产品,贴上了洋标签就变得尊贵起来,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东西埋单?

    也许是为“焦虑的身份”埋了单。我们越来越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简单的证明办法就是要穿得与众不同。国货人人都穿得起,唯有昂贵的“洋品牌”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价。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消费洋品牌,消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依然体现不出档次,知道LV知道爱马仕的人不见得知道“卡尔丹顿”、“吉诺·里兹”,身着洋品牌中的“小众”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祟,即便是假洋货,它们也可以光鲜入市,还有不小的市场。

    想起朋友讲过的一则故事,她和一位很有身份的人共进晚餐,那人穿了一件胸前标有“B2”Logo的T恤。朋友一直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名牌,结果那人告诉她,这只是一件工厂的工作服。

    如果你不仅仅把这故事当做笑话听,就能感觉到洋品牌对国人心理的辐射能量有多大。对于洋品牌的追随,简单地去批评国人“崇洋媚外”有些武断。追捧“洋品牌”,并不是单纯崇拜“洋”和“外”,而是试图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为了显示自己有身价,不但要穿洋品牌,还要穿普通人不认识的洋品牌。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洋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商家制造一些洋品牌“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以免被视作庸俗势利之徒。现在,当一些“假洋货”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那种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会不会隐隐作痛?

从骚扰电话到“一毛钱维稳”门槛有多高
公务员小区跻身保障房,谁的尴尬
各地“房价控制目标”何以五花八门
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城市形象藏身报纸头条
“樱花护照”让校园不堪重负
曾荫权交代公务费这才叫“动真格”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