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意萌动,北京警方解救登山受困者的消息引人注目。据报道,4月3日晚,39名登山者被困北京市房山区猫耳山,北京警方首次动用直升机展开救援,历时13小时成功将受困者解救下山。4月4日,17名登山者被困北京市门头沟区龙门涧,北京警方再次动用直升机,历时21小时成功救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更多强调“闯入未经开发区域”、“探险不等于冒险”等观点,更有人将动用特警、消防等300余名警力和其他救援队伍的起因归结为“游人不慎”,并且报道说,一架警用直升机飞行3小时需要的燃油近万元,其他人员投入还没算在内,认为被救者过多地浪费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
同时,为了印证这种观点,在警用直升机救援之下,猫耳山最后两名被救人员面对记者,面带愧色地说出了“不好意思,麻烦这么多人”,随后,电视播音员也认为“这些(被救)学生应该好好反思自己”。
其实,现代社会里,我们希望每一个公民都生活在安全、有序的环境里。保证和提示公民的出行安全,也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我们也相信,稍有理性意识的公民,也不会在可以预见危险的前提下“偏向虎山行”。因为,珍爱生命,遵守社会规范,早已成为潜移默化的国民教育,从每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就不断受到相关理念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社会舆论虽然不鼓励毫无准备和随时发生意外的冒险,而一旦有人受困、遇险,不管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原因造成,都应该将其遇到的困难上升为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利比亚出现局势动荡之后,中国政府果断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公民撤离行动,这一政府关怀的“中国名片”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形之下,一些媒体在报道登山救援时,反而用“给政府添麻烦”的思路进行梳理,对获救者更多停留在“不慎”、“麻烦”的层面,而没有对其遭遇的危险、阻力等个人经历进行关照,更不用说给予必要的关怀、理解。而新闻报道的宝贵之处,就在于记录下困境中的人们相互扶助、共赴艰难的精神元素。
在“假日”、“登山”等关键词语背后,本身就可能存在意外、冒险等因素。况且,猫耳山作为北京西山主要山峰之一,虽然海拔有1307米,但对于很多以攀登珠峰为梦想的登山者来说,实在算不上高山险峰。被困人员中,恰恰都是登山爱好者,他们的社团组织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风信子”。
人迹罕至的地方,是自然探险的意义所在。游人如织的场所,也肯定不是登山者的志趣所向。一位登山家被问及初衷时,他说:“因为,山在那里”。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公民都循规蹈矩,按照一种模式去生活,就应该对探险者有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而且,我们可以保证的是,在公民遭遇危险、遇到困难之时,政府会紧急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全力救援。因为,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在对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尊重和竭力保护上,从这一角度讲,政府应该是不怕被公民麻烦的。政府动员下的警力付出,也是公共责任和社会道义所在。
所以,在报道受困救援时,媒体不妨换一种思路,放下工作成绩、宣传重点的“大叙述”,增添些个体关怀、人文精神的“小叙述”。报道基调上充分体现出对受困者命运的担忧、精神的鼓励和无私的慰藉。同时,不是一味地表现“有关部门提醒游人注意安全”的冷面孔,更多地理解登山者的理想情怀和今后梦想的坚持、延续。让“新闻的表情”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才能给人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