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找到知音的感觉,写普通文章换不来

山水间六年的评报生活

何瑫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7日   07 版)

    民间评报员山水间。实习生  周星宜摄

    “读这么细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感激的话”,“现在每天等着看你的评论已经成为本报同仁的一大期待”。2004年,“山水间”在中青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帖子,题为《有报天天评——我看中青报》,五六年间,跟帖2000余条,点击量早已超百万,引得不少中青报人时不时地跟帖叫好。

    曾有网友赞叹:“贵帖可真有生命力,四年了还跟个不断。”

    实际上,这个帖子不仅更新频繁,就内容而言也颇有专业水准。由于点评“过于详细”,有人甚至怀疑“山水间”是报社某位编辑或记者的“马甲”。

    其实,“山水间”,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名叫赵彦伟的人,并非许多网友想象中的“资深评论家”——他大学时学的是高分子材料,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做了两年技术工作,之后十多年一直在写公文。

    如果不是7年前见到《中国青年报》改版纪念金刊后的“一时冲动”,赵彦伟的生活也许一直和过去一样:在完成工作报告、总结讲话的同时,偷闲写点性情文字,偶尔在报刊上发表几篇“豆腐块”。

    2004年6月1日,《中国青年报》推出20个版的改扩版纪念金刊。“一种评说的冲动油然而生”,两天后,赵彦伟将一个题为《中青报改扩版纪念金刊印象》的帖子发表在中青论坛的青年话题版,署名“山水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帖子刚发上去,反馈就好得出乎意料”。一个小时内,便有数十条回复。不同于发表“豆腐块”文章时的孤芳自赏,互联网上及时便捷的互动交流促使他将偶尔的“玩票”变成了每天的“功课”,帖子的题目也正式确定为《有报天天评——我看中青报》。

    对于自己欣赏的作品,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辞,但遇上自己不喜欢的,他“拍砖”时毫不犹豫。他曾撰写长帖对冰点周刊的一篇文章提出尖锐批评,“完全是信口开河,说话不过脑子”。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一个星期后,他的批评竟在冰点周刊上原文发表。他不禁感叹:“这种有容乃大的雅量让我不能不更认真地读报,更肆无忌惮地吹毛求疵。”

    帖子越跟越长,他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用一个小时精读报纸,再用一个小时发帖评报,几乎从不中断,“几天不发帖子,心里就感觉挺难受”。

    在他的带动下,中青论坛上渐渐形成了一支“评报小分队”。他还在豆瓣网建立了“中青报小组”,一年内便有三千多人加入。后来,小组因故关闭,他为此难过了好一阵。

    他在中青在线第二届十大写手评选中被评为“特别写手”,应邀参加颁奖仪式。许多在网上神交已久的编辑、记者,因此成了他现实中的好朋友。与记者编辑们聚会时,一旦谈起对方的代表作品,他总是如数家珍,似乎比对方本人还要熟悉。

    由于评报的缘故,他还接受冰点周刊的邀请,主笔观察版“视点”和人物版“点评”两个栏目,写了将近四个月。对于这段经历,他连称个中甘苦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觉是以前站着说话不腰疼,“写自由自在的评报容易,而真正为报纸写好一篇文章太不容易了”。

    专栏后来不写了,但评报依然继续。有人忍不住问他,写作兴趣如此高昂,怎么不多写点报刊专栏,何必总干这没有经济回报的活儿?但他却摆摆手,“那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是写普通文章换不来的。”

    有网友不乏羡慕地跟帖:“山水兄,您肚里的墨水只怕是越倒越浓吧!”对此评价,他一脸自在的笑容,“感觉全天下的事情尽在胸中,这种滋味确实很爽”。

    不过,谈起为什么唯独热爱中青报,他的表情却突然一下子严肃起来:“因为中青报在乎读者意见,而不是冷冰冰地板着脸。”

60年,我们一同走过
有担当的报纸才是好报纸
找到知音的感觉,写普通文章换不来
青春道路上我们不会缺席
读者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