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怀是一名海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工作在我国“海上大庆”的主力油田——渤海油田。从2000年至今的10多年间,周心怀带着他的勘探团队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地质认识和勘探技术,在渤海湾发现了34个油气田,获得石油可采储量近7亿吨,相当于为中国的老百姓每人贡献0.5吨的原油。
1996年,周心怀来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2000年担任渤海油田辽东湾勘探项目经理,2006年担任渤海油田研究院勘探总师,扛起了为国“找油”的重任。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在我国,1982年之前的17年时间,海上探明地质储量4000万吨,累计产油近百万吨,海洋石油工业虽收获颇丰,但忧虑更深:资金技术的匮乏让油气储量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渤海的辽东湾,多家外国石油公司蜂拥而来。但在渤海,经过多期的构造运动,这里的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其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地质学家们公认,渤海的石油层就像是一只掉在地上摔碎、又被人踹了两脚的碎盘子。10多年间,不少外国公司在渤海砸下重金后又悄然退出。
“作为搞石油勘探的人,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心情十分焦虑。”周心怀说,“在国家急需能源的关键时刻,我们新一代石油工人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找到更多更好的石油,为国家的经济命脉输送新鲜的血液。”
渤海之前已经几乎被各路专家勘探了一遍,再次勘探找油能否取得成效,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对前人研究认识和对原有资料细节有更加细致的洞察。
从1996年踏进渤海油田开始,周心怀用“心”踏勘了渤海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对地下的每一个断层、构造、河道和三角洲了如指掌。他把渤海40多年来打的700多口探井全部研究了一遍,每口井的曲线、地质构造图都装在了他的脑子里,仅这700多口探井的地震测线加起来就有175万米长。在渤海每打一口井都要从地质资料、油气要素等进行详细审核,各种资料摞起来厚度接近1尺。一年下来,他的研究资料就能装满一个500G的电脑硬盘。
从2000年到2010年,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周心怀创新性地提出“断裂与岩性的耦合控制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压扭断裂带张性调节断层主控油气运移的成藏模式”等7项地质新认识,丰富和完善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理论体系。
据介绍,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高达80%以上。目前,我国海域石油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10年底,渤海油田实现了3000万吨,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现在,渤海湾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担负起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任。这是海上勘探人员心血的结晶。
周心怀说,按照地层能量自然衰减规律,原油产量会以平均每年10%~15%的递减率下降。要为国家持续稳定地提供原油,就需要稳定增加的储量作支撑,我们勘探人员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我会坚守岗位,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
据新华社天津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