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30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

实习生 庄郑悦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30日   01 版)

    祖籍广东兴宁的王庆煌与海南结缘,始于一次误会:1980年,王庆煌填报高考志愿时,以为华南热带农业学院在广州,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该校原来在海南!

    从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王庆煌投身热带农业科研,至今未曾挪“窝”。

    27年间,王庆煌用执著的精神追求热带农作物事业,开创出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热带香辛饮料产业;他以精诚合作,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热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他以淡泊名利的本色,成长为一名热带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位科技领军人物,被当地老百姓亲昵地称作“泥腿子院长”。

    安营扎寨:投身热带农业研究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从华南热带农业学院毕业分配到热科院香科饮料作物研究所,到刚成立的香草兰课题组担任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上班第一天,研究所的书记黄根深告诉王庆煌,香草兰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我国早在1961年就从国外引进了几十株,20多年过去,“这香草兰不开花也不结荚,更谈不上产品开发,但眼下香草兰豆荚的国际价格已是1公斤100多美元……”

    “如果能让老百姓种香草兰卖豆荚,他们就多了条致富之道呀。” 黄根深的话让王庆煌眼前一亮。王庆煌开始了实验培育之路。

    几十株香草兰种植在香饮所的试验田里,而所谓的研究所,其实就是立在海南万宁兴隆田地里的几栋小房,没水没电,四周杂草丛生。

    “香草兰花朵结构特殊,昆虫和风媒都无法为它授粉,在自然状态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王庆煌查遍了自己所学书籍后,又找了国外的资料,这才发现,“只能靠人工授粉”。

    为了掌握人工授粉的花开时间,他买来了煤油炉、米、挂面和生活用品,背回大量的资料,在泥土地上扎了个帐篷,索性安营扎寨住下了。

    白天太阳当头照,晒得他皮肤火辣辣地疼;海南四季蚊虫多,咬得他满身满脸都是又红又肿的大疙瘩;夜里上了闹钟,1小时起来一次;遇到下雨天,帐篷里都是泥水,连地铺都被浸湿了……

    有一次,王庆煌的母亲和在广东东莞工作的大哥来看他,见到王庆煌的那一刻,大哥惊呆了,正值大好年华的弟弟又黑又瘦,瞧着比实际年龄老了20多岁。母亲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劝他离开香饮所,到条件好的单位去。

    “我走了,这香草兰怎么办?”王庆煌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劝服了母亲和大哥。

    这一坚持就是3年。

    后来,王庆煌终于掌握了香草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和简单易行的授粉方法。他又发明了“签拨授粉法”,掐算好时间,把附近的农民找来一个一个教。

    1986年,香草兰在兴隆地区首次试种成功。1987年通过成果鉴定,并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海南省大规模推广种植。

    1993年,海南香草兰干豆荚收获达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300~405公斤/公顷的水平。

    一锹一土:试验地改建植物园

    1995年,王庆煌“临难受命”,当上香饮所所长。

    当时的香饮所困境重重:事业经费严重不足,130多名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一年课题研究经费仅四五万元,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职工住房破旧简陋、交通不便;人心涣散、精神不振,既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更谈不上发展……

    王庆煌辗转反侧了好几夜,深入调研后,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创建‘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把有一定基础的试验基地改成植物园,对外接纳游客。并向游客开放参观香草兰系列产品。”

    香饮所的部分职工并不认可王庆煌提出的发展思路。有人说,别的研究所不这样改,你搞改革是出风头;有人说,搞科研就该要国家拨款;有人说,搞植物园可能得不偿失……

    王庆煌和所里的其他领导反复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言陈利弊。对有抵触情绪的职工,他登门谈心,终于统一了思想。

    1998年的一个周六,海南省旅游局局长来到香饮所,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百十来号研究人员捋胳膊挽裤腿,太阳底下人人戴着大草帽,蹲在地上码砖抹地面。

    当挽着沾满泥浆的裤腿、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王庆煌出现在他面前时,局长愣了半天没缓过神来,这哪像一个所长呀?

    王庆煌和职工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带头义务清除杂草、挖树头、平整土地;与水泥工一起砌石块、浇水泥、铺草皮,在又脏又累的工地奋战;建园分片包干,职工每人一份,他也同样一份,还经常放弃星期天和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

    3年后,省旅游局局长再次来到研究所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欣喜不已:院里绿荫交错,百花丛生,“咖啡小屋”、“品茶园”、“热带水果园”一字排开,载满旅客的电瓶车来回穿梭,挂着“热带作物研究加工厂”牌子的小楼好不气派。

    一心为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04年9月,王庆煌被任命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

    王庆煌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凌晨,热科院三农办公室的电话响起,“专家啊,快帮我们救救胡椒吧,全被台风刮躺下了!”

    王庆煌急忙穿上衣服,打电话通知植保所的专家火速赶到现场,只见原本成片的胡椒树,东向一面的叶子全部折损,不少碗口粗的胡椒树侧卧在地。

    王庆煌和专家们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中,十几个小时不停歇。

    有位椒农趁着间歇回家杀鸡,但当他端着冒着热气的鸡汤赶回来时,王庆煌和专家们已解决好问题悄悄地走了。

    2008年1月冰雪凝冻气候影响南部中国,也给海南省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热带作物带来严重损失,热科院又组成了数支救灾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抗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起来,把论文写在特区土地上是我们永远要做的试卷。” 王庆煌这样告诫同事们。

    王庆煌的时间是按分秒计算的,他一年只给自己放3天假:大年三十、初一和七月十二日(他妻子生日)。

    正是凭着这份执著的事业心,王庆煌带出了一支“疯狂”的科研团队——他上任7年,热科院获得88项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奖项,其中他本人的科研团队获得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服务三农方面,大面积推广7-33-97橡胶、华南5号木薯、组培巴西香蕉、脱毒甘蔗种苗、晚熟芒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推动了热区农民增产增收。  

    “我是一粒事业的种子,落在了海南这片热土上,我要把根扎在这里,发芽、开花、结果。”王庆煌说。

青岛:蓝色梦想的召唤
“我的位置就该在最危险的地方”
生命“超载”之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学界需要“泥腿子精神”
背着课桌送子上学
广州倡导青年“微文明”行动
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