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死了,在过去的一周里,这几乎是最为热门的话题。
在互联网上,2000多个与拉登之死有关的域名被抢注,最高要价约为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他被击毙的寓所所在地区,如今已经发起了一项游说活动,劝说政府将当地划为旅游景点;击毙他的那位美国海豹突击队员,也被媒体猜来猜去,包括“个子不高”、“胡子拉碴”等特征。
相比这些热热闹闹的“死讯”,这位著名恐怖子却面临着“死无葬身之地”的尴尬。
5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时10分左右,拉登的葬礼在美国“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举行。遗体被装在一个负重的袋子内。一位军事官员宣读了准备好的宗教致辞。大约一小时后,遗体被置于一个准备好的平板上,然后平板缓缓倾斜,遗体随之滑入茫茫北阿拉伯海中。
这并不是一次合乎常理的葬礼。通常来说,穆斯林葬礼要将尸体以头朝向圣城麦加的方式葬入坟墓。海葬的方式只会在极端情况下施行,比如在海上航行过程中尸体出现腐烂,并对其他乘客健康造成了危害。
对此,一位美国国防部官员给出的解释是,没有其他国家愿意接收尸体,我们费了很大力气确保不违背伊斯兰传统和法律。
不同于官方解释,心理学家另有一番说法:如果选择了土葬等其他方式,拉登的坟墓很可能成为追随者们膜拜的地方,这将激发恐怖分子们的复仇情绪,引发更多的杀戮。
对于复仇心态,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布莱德·布施曼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当人们感到愤怒并试图开展报复行为时,左前额叶大脑皮层的脑电活动会明显增强,类似的脑电活动和饥饿时遇到食物的反应一致,布施曼将其称为“快感”,“明知有危险还是会以极端的方式复仇,这和人们明知会发胖还是忍不住吃巧克力是一样的”。
一项有趣的实验显示,参加实验的学生预先服用一种药物,他们被告知吃了这种药后,就没法体验到快感。这些“没有快感”的学生即使被恶意嘲笑,也不会产生什么报复心理。
目前,这种“复仇快感”无药可救。对于坟墓究竟会多大程度上激发“快感”,心理学家的意见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概括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研究者的主要依据是萨达姆。在这位独裁者的故乡奥贾村,其坟墓已经成为追随者的膜拜地,甚至被当地人称为“殉教者会馆”。据说在每年的宰牲节期间,会有近万人到此扫墓。在其被处以绞刑后的次年生日之际,就有追随者带来了旧伊拉克国旗和鲜花,当天晚上亦发生了58人死亡的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或许有鉴于此,美国政府才破天荒地在24小时内完成了拉登的下葬工作,虽然官方理由是“按照死后24小时之内必须安葬的伊斯兰传统”。但是,萨达姆的两个儿子是在被美军击毙11天甚至采取了防腐措施之后才下葬的,他们分别被葬在萨达姆的两侧。当然,现在也都成了被膜拜的对象。
对于美国政府的做法,评论家帕夫卢斯一度给出了这样的概括:没有尸体、没有图片、没有场所,什么也没有,拉登的死只在报纸上留下一则信息,拉登本人与他的形象,现在通通被“干掉”了。
很多人对这种处理方式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规避恐怖主义的报复性措施表示怀疑。“他们不想看到拉登成为一个象征,”一位埃及问题分析家说,“但他在人们心中早已是一个象征了。”
中国犯罪心理学学者李玫瑾则认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不同的群体心理,拉登之死势必会令其追随者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无论他葬在哪里”。
就在英国时间5月7日,几百名拉登拥护者在位于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外进行游行,并挂出“复仇行动迟早会进行”等标语。美国国务院也告诫在境外居住或旅游的美国人要特别防范袭击,预警持续至8月1日。
或许此刻,我们应该重温一下圣雄甘地的那句名言:如果我们都要以眼还眼,那全世界都会变成瞎子。
本报记者 林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