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哥”反对花9000多万元进行地铁“统一化”改造的行动,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地铁公司三度作出回应,并改变了初衷。
5月4日,广州16中的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一号线东山口站和烈士陵园站举牌,呼吁众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收集市民签名。有网友将他举横幅收集签名的照片发上微博,短短几天,就被转发超过万次,引起一片讨论的热潮,有网友赞其“勇气可嘉”。同时,公众对一号线改造的质疑也纷至沓来。
去年,广州地铁公司发公告称,一号线16个车站将进行总体翻新改造,预计花费9277万元,计划在2013年年底完成。翻新工程将铲去原有墙面,改为统一灰色石板。今年4月中旬,陈逸华在微博和“地铁族”论坛上提出质疑:“一号线是否需要全面翻新仍有待商榷,并不是所有的站都残旧到要翻新的地步,且翻新工程庞大,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地下空气。而从文化角度看,一号线每个站原有的装修风格与特色被全然抹杀在石板下。从乘客角度看,千篇一律的装修会造成车站的识辨性降低。”
接着,陈逸华又到珠江新城地铁站服务台反映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他便打算通过签名的方式,反对地铁车站翻新。5月3日,陈逸华打印了二百多份传单,放学后在农讲所地铁站发放,但没有引起市民的关注。“举着横幅可能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他买来晾衣竹竿,制成横幅,写上“请支持联名反对一号线‘统一化’翻新行动”等内容,在地铁口举着,并收集市民签名。3天时间里,陈逸华收集了300多个市民签名。他也承认自己的行动有点过激,“我只是想引起市民和媒体的关注,将意见反馈给地铁公司,让他们改变。”
陈逸华觉得,一号线翻修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一站一景”的特色,“一号线一站一景已经14年,在市民眼中是非常熟悉且有特色的东西。一号线有一种厚重但不残旧的历史感,拥有和广州最匹配的自然形象,很能体现广州‘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底蕴。”
被网民们亲切地称为“举牌哥”的陈逸华,得到社会上一片支持声。在公众的持续“围观”下,广州地铁公司在一周内三度回应。5月6日,地铁公司首度公开回应质疑,称地铁已经存在安全隐患,旧线路老化、装饰材料残旧破损,14年前的装饰材料许多已被淘汰无法购买修补,因此需要全线改造。但这未能平息质疑声。
5月7日,陈逸华到珠江新城地铁站服务台,就地铁公司首次回应提出多点质疑。第二天,地铁公司主动约见他。第二次回复质疑,地铁公司就为什么翻新作出详细的解释,剖析了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坚持改造。陈逸华未被说服,在约见结束后,他再度发表微博:“在简单方便面前,一站一景要让步,我着实为这个城市的地铁感到可悲。”
5月10日,广州地铁公司第三次回应公众对于此项工程的质疑,态度“大转弯”。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钟学军表示,会本着节约原则翻修,未开工的车站没有坏的地方不会改动,在尽量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安全、节能、环保、节约的效果。陈逸华获悉地铁公司最新表态后,欣喜若狂,声音变得有些兴奋,“这个回应还是让人信服的,希望地铁能做到。”
陈逸华说:“我在这里土生土长,对这个城市天生有一份归属感。”与许多其他有强烈的保育本土文化意识和行动的新生代广州人一样,陈逸华也关注旧城保护,“我天生比较怀旧,挺遗憾没有住在老城区。对旧城区的保护是需要的,现在有些东西消失得太快了,不得不拿起相机留住这份回忆。”
微博上,网友小党说:“一个小朋友撼动一项大工程,广州人应该自豪!”网友TVS曹军则说:“广州少年让所有的成年人都会觉得汗颜!少年强,广州强!这才是广州精神!”陈逸华的公民意识备受称赞。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别指出,陈逸华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让人敬佩。“更难得的是,他这么做全凭自己对地铁一号线简单的热爱之情。”广州本地一著名评论员称赞陈逸华的言行冷静、智慧、理性,认为他反对地铁一号线翻新的网帖调查深入、思考全面、言之有据,他“身上散发着城市主人的气质,这是富有现代意识的时代精神,弥足珍贵”。
因为这件事,陈逸华也成了学校里的名人,“有同学主动跑过来找我讲话,但是没有人指责我出风头。”对于此前传言学校“封杀”一说,陈逸华摇头表态:“老师没有让我不再参与这件事。老师告诉我,个人的行为学校不会干涉,我可以继续理智地表达想法。任何处分、封杀都是不存在的。我很感谢老师给予那么大的自由度。但是老师希望我保护好自己,免受伤害,还希望我多点思考。我以后对社会事务表达意见会继续先从正当渠道走,但是否还会‘举牌’我目前预料不了。”
陈逸华出生在广州一个普通人家,他的父母很认同孩子的想法。“他们觉得我的意见可以表达出来,但又觉得我过激,害怕我惹事,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伤害,也劝阻过我。”
解读“成名”,陈逸华颇感无奈,“举牌”纯粹是为了吸引公众来关注这件事,这是最迅速的能看到效果的办法。“有些地方我是被误读的,我根本不想成名。”媒体的关注,使陈逸华一连几天接到了无数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接20个电话,“这几天我像是在过着‘别人的生活’,偏离了自己正常的轨道,我心里有点抗拒,但为了让人们关注这件事,我必须忍受这些。”接下来,陈逸华希望回归正常的高中生活,“但我还是会保持对社会的关注”。
本报广州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