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40年代末持续至今的阿以冲突,是世界范围内持续时间最长和波及范围最广的冲突之一。冲突导致该地区至今尚未实现和平与稳定,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就在这个月,侨居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难民又同以色列国防军在边境发生冲突。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戈兰高地恰恰成为这一流血事件的起始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戈兰高地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制高点
作为叙利亚和以色列两国重要的边防重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被占领土。它位于叙利亚西南边境的库奈特拉省,是一块狭长多山的高地,总面积1860平方公里。库奈特拉省原本并不出名,后因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占领,成为阿以冲突中最敏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闻名于世。
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出兵强行占领了戈兰高地约11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军曾一度收复了约600平方公里的戈兰高地被占领土,但很快得而复失,以军大肆反攻重新强占了戈兰高地的大部。现在,以色列在戈兰占领区建有30多个犹太定居点,安置犹太人近两万。
从地势上看,戈兰高地北高南低,南北长、中间宽,站在戈兰高地的顶端俯瞰四周,可将整个以色列北部平原尽收眼底,这也使得叙利亚对以色列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由于戈兰高地地处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四国的包夹之中,加之这四国的战略纵深都比较浅,因此无论哪国占领了该高地,都势必给其他邻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震慑。
一般来说,邻国越多,关系就会越复杂,因跨国问题而导致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以色列三面被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包围,且地形狭长,缺少战略纵深。对以色列来说,与埃、以之间的沙漠地带不适宜进行防守,约旦河西岸至地中海沿岸战略纵深又过于短浅,唯有戈兰高地作为以境内唯一一块高地,对其北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叙利亚而言,戈兰高地道路纵横,矗立其间的奈法赫村和库奈特拉城是通往大马士革公路线的咽喉要地。从库奈特拉城沿公路到大马士革仅有60公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使戈兰高地成为叙利亚西南边境的重要门户。
地形的作用绝大部分表现在战术范围,但其结果却表现在战略范畴。从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上看,戈兰高地北部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尖角状的玄武岩和山地地形使大规模作战行动被限制在有限的道路上,战斗的目的多是围绕对道路、枢纽或山口的控制权而展开。其南部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装甲机械化部队快速展开,却难以有效凭险据守。
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决定戈兰高地命运的重要事件
戈兰高地在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都先后统治过该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接管了戈兰高地的控制权。1941年,独立后的叙利亚拥有了戈兰高地的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特别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开始在戈兰高地修筑工事,以防止以色列军队突袭戈兰高地。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完成了对埃及和约旦的作战行动后,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至此,戈兰高地易手,7万多叙利亚居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74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两国为收复失地,决定利用犹太教赎罪日以军戒备松懈之机向以色列开战。虽然此时以色列与叙利亚在戈兰高地的军事实力悬殊,但多年来以军已经把整个高地改建成一个庞大、严密的阵地网,从而使以军有效利用地形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并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战初期,尽管叙军收复了戈兰高地的大片领土,但以军反攻后,不仅整个高地又重回以军手中,叙利亚还为此又丢失了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色列的反击部队甚至越过戈兰高地北侧前出,距大马士革不到40公里,多亏伊拉克远征军及时赶到,阻止了以军前进的步伐,叙利亚首都才避免了一场浩劫。
后来,叙以双方签署停火协定,以色列军队撤出部分戈兰高地,也让出了库奈特拉城。但随后以色列在戈兰高地占领区内先后修建了30多个犹太人定居点,迁移大约2万移民。尽管戈兰高地熊熊战火熄灭了,但难以调和的民族宗教问题却长期存在。
“以土地换和平”的本质是“以土地换水源”
戈兰高地不仅仅是叙以两国的天然屏障,它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其淡水资源。由于中东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或半干旱的荒漠地带或沙漠无人区,富产石油却奇缺水源。对于中东各国而言,水就是它们的“生命之源”。
拿以色列为例,以色列全国一半以上的面积是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戈兰高地年降水量可达到400~1000毫米,高地西南部的太巴列湖(又称加利利海)储水量更占到以色列国内用水量的40%,因而戈兰高地又有“以色列水库”之称,自然成为引发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争夺戈兰高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始终把控制水源放在其国家战略的第一位。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并把整个太巴列湖占为己有,接着又把势力扩张到约旦河畔,投巨资修建水利工程,成功地将耶尔穆克河和约旦河的河水输往以色列,而以色列的“拦河输水”计划也使叙利亚和约旦花了近4亿美元建成的“团结坝”几乎成了无用的废品。
对此,以色列外长曾指出,在阿以和谈中,首要的原则不是“以土地换和平”,而是“以土地换水源”。叙以谈判的焦点表面上是戈兰高地,实际上却是淡水资源。长期以来,尽管以色列同意归还全部戈兰高地,但坚持不让叙利亚染指太巴列湖。而叙利亚在谈判中要求恢复1967年战争前的状况,无非是想拥有更多制水权。
民族冲突与大国操纵使戈兰高地问题复杂化
戈兰高地的几度易手,给叙以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战争创伤。而针对戈兰高地的归属,叙以两国政府态度却十分强硬,各持己见。究其原因,除了戈兰高地重要的地缘战略因素之外,复杂的民族冲突和背后的大国操控是造成双方难以和解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移民为基础的国家,其中犹太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其祖先创造的犹太教文化根深蒂固。但在戈兰高地周围生活的却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众。目前在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上仍有5个叙利亚村镇,人口约2万人。当初留在以色列占领区的阿拉伯人都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并希望戈兰高地早日回归叙利亚。
其次,由于以色列在这片原属阿拉伯世界的领土上建立了国家,更加剧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看来,以色列是插在阿拉伯民族脊背上的“尖刀”,它不仅破坏了中东地区的各国领土完整,同时也打破了伊斯兰世界血脉相连的人文联系。
另外,在以色列背后全力支持其发动战争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逼迫中东的石油输出国就范,避免重蹈当年能源危机的覆辙。因此,以色列在戈兰高地问题上对叙利亚保持强硬态度,不仅仅是基于自身安全的考量,更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石油战略的有力保证。
自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虽然攻占了戈兰高地这一天然屏障,全面削弱了叙利亚等国的军事实力,但其国内并不稳定。在以色列占领区内,针对以色列目标的抵抗行动一直没有停止。可以说,早日解决戈兰高地问题,实现叙以和解还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而不是以暴易暴的方式。只有这样,戈兰高地才能最终迎来稳定与发展的局面。也唯有如此,叙以、阿以才可能真正走向和平。
宋立炜 孙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