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04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巴基斯坦人的中国情结

——赴巴基斯坦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高鑫诚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04日   04 版)

    5月14日,中国记者在拉合尔古堡王宫旁边一小店观光、购物时,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在附近警戒。  

    如果不亲身感受一下,你很难体会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5月9日至16日,记者随中国媒体代表团访问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拉合尔等地。此前的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在未与巴基斯坦政府打招呼的情况下突袭阿伯塔巴德,打死了本·拉登;此后的5月21日,是中巴建交60周年纪念日;其间的5月13日,巴基斯坦西北恰尔萨达(Charsadda)地区一处边防军训练中心发生今年以来巴境内最大规模、造成80多人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所以,记者一行在这个时间节点出访巴基斯坦,注定要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反恐、安全、中巴关系、巴美关系等等。在这些热门话题之外,记者感受到:在巴基斯坦,无论军民,无论老幼男女,无论军政高官、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几乎都有浓浓的中国情结。这让记者有所准备而又有些始料未及。

    尽管此次访巴的媒体团并不是什么高规格的代表团,还是感受到了贵客般的待遇。一下飞机,接机的巴方官员就引领记者一行走贵宾通道,在贵宾休息室等候行李。在巴期间,接受记者采访的巴方官员包括旁遮普省省督、海军总参谋长、国内情报局(ISPR)局长兼军方发言人、信息部副部长、战略研究所所长、空军基地最高长官、巴中友好协会会长,等等。即使没有采访计划,记者到访的所有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也都出面礼节性会见中国记者。

    出于可以理解的安全担忧,出访前,去过巴基斯坦的朋友对我们说,一旦遇到什么问题需要求助,你只要说你是中国人,当地人就会尽力帮助你。但是,这种“经验之谈”没有派上用场——我们没有什么求助的机会。尽管记者访巴期间发生了今年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但在记者身边并没有出现过什么危险。在拉合尔,巴方安排了6名武装警察几乎一对一地贴身护卫中国记者。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几乎见不到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的身影,每当记者一行出现,无需开口,当地人就知道我们肯定是中国人,然后上来攀谈,或者要求合影。在伊斯兰堡F7商业区,记者到商店闲逛时,店主居然会用“便宜”、“腰围多少”这样的汉语招揽生意。

    在拉合尔旧城,陪同我们的一位少校军人自掏腰包为我们6个中国记者每人买了一条当地特色的围巾。这几条围巾并不昂贵,但要知道,这位少校军人每月收入只合1500元人民币左右,他还要养活老婆孩子,供孩子上学读书。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礼轻情意重。

    在拉合尔的夏拉玛尔花园,记者在花园里曾为穿着传统服饰的一个巴基斯坦家庭照相,待到游览完毕记者一行到大门外准备上车离开时,这个巴基斯坦家庭专门等候在这里,其中年岁稍大的女子把自己戴的项链和耳环全部摘下,非得送给我们中的一位女记者不可,不接受还不行。在穆斯林世界,穿长袍、戴面纱的妇女是非常传统的,她在公众场所做出如此举动,实在出人意表。这令中国女记者感动到不知所措,也令我们这些男记者感动到无语。

    穆罕默德·阿里夫是一家电子刊物的主编,在巴中友协为中国记者举办的晚宴上,他公开直言不讳地宣称他是“亲华派”。与许多巴基斯坦人一样,他对中国的亲近是通过抨击美国和西方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现在搞电子媒体。美国和西方的媒体上充斥着暴力和色情,我讨厌这些。而中国不是这样。”

    在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记者看到,这里仍然使用着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的机器设备。这家工厂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中国援建的,设备虽已显老旧,但对该厂唯一的中文翻译贾斯图尔来说,他对这些机器、对这家工厂的历史充满了感情。已经58岁的贾斯图尔清楚地记得工厂开工时欢天喜地的盛况,记得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当年率专家组到该厂培训巴技术人员的情景,记得他当年跟着中国专家学汉语时的许多趣事。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这家工厂的途中看到,路边刷有巨大的“巴中友谊万岁”中文标语;在厂区,则悬挂着“巴中友谊万古长青”、“巴中友谊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的中文横幅。据介绍,这些标语和横幅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常年悬挂。

    所有这些,在巴基斯坦人那里只有一个注解:“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兄弟。”几年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在外交学院演讲时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中国人去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人并不把他当客人,而是把他当家人。”记者在巴海军总部大楼采访问及“西方及印度质疑中国海军可能会使用巴基斯坦港口”这个问题时,巴海军参谋长诺曼·巴希尔将军也曾明确地表示:“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兄弟,我们的就是你们的。只要是我们拥有的,中国都可以使用,别人愿意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吧。”

    据说,在巴基斯坦有一条罪名叫“破坏巴中友谊罪”,虽然据了解这条罪名子虚乌有,但这样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言,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巴中友谊在巴基斯坦人心目中的位置。可以确认的是,在巴基斯坦中小学的课本上,确有“巴中传统友谊”、“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兄弟”这样的表述。

    历经60年的友好交往,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抱有好感,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也比较正面和积极。不过,还有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缺乏客观的认知。一些巴基斯坦人认为,现在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只有中国可以与美国抗衡。巴基斯坦是中国最亲密的朋友,所以他们为此感到骄傲。不少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发展缺乏正确认识,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对中国的期望值也难免过高。

    与此同时,包括记者在内的许多中国普通民众,对巴基斯坦也缺乏全面了解,现有认识多局限在巴政局动荡、安全形势严峻、恐怖事件频发、经济落后等负面形象上。因此,大力推进中巴两国人民的民间交往,尤其是加强两国媒体和青年之间的交流,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巴“全天候友好”显得特别重要。

    相关文章:

    “巴基斯坦是火药桶,也是机会”

何时辞职分歧巨大 鸠山斥菅直人为“大骗子”
福岛第一核电站高辐射浓度污水
月内可能外溢入海
巴基斯坦人的中国情结
“巴基斯坦是火药桶,也是机会”
板凳上的非洲
丹麦投资论坛关注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