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6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科技铸就胜利

——纪念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 产油10亿吨”之一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10日   04 版)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队伍奋战在戈壁荒滩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实现了勘探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埕岛油田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200万吨级的极浅海大油田。图为海上钻井和生产平台

    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胜利油田会如何发展。

    作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发现以来,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6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五分之一;累计生产原油10亿吨,约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

    这是怎样的五分之一?

    如果您洞悉了胜利油田特殊的地质状况,就会感受到这五分之一特殊的份量。

    这份量因科技而瞩目,因科技而厚重。

    不一样的探寻

    有人说,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难度,成就了胜利油田科技的高度。确实,不无道理。

    人们不会忘记,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油田,由此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打破了海相生油一统世界的格局。

    不容回避的是,陆相油藏沉积复杂、构造多变、储层非均质严重,较之储层稳定、构造简单的海相油藏而言,国内油田的开发注定是一条艰难之路。

    同样是陆相沉积,胜利油田却更为特殊。

    “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人们常这样形容胜利油田的地下状况。这个“特殊”的盘子,涵盖了世界上2/3的油藏类型,其复杂多变的地质面貌赢得了“石油地质大观园”的美誉,但也因此打上难以捉摸的烙印。

    这个烙印是天生的,找油难的命运注定不能摆脱。

    20世纪70年代末,在勘探开发十多年后,胜利油田地下油气分布呈现出“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的“五忽”现象,复杂多变的地质状况让胜利人一时不知所措。胜利油田陷入储量增长少、新建产能规模小、原油产量下降的被动局面。1976~1980年,五年间平均每年钻探井100口,五年新增探明储量仅1亿多吨,胜利油气勘探步入最低谷。

    还有没有油?油在哪里?正当外界无奈兴叹之时,胜利人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攻坚战。

    经过上下求索,胜利人逐步揭示出济阳坳陷是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断裂活动、多次油气聚散平衡形成的不同层系、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油气藏组成的复式油气区,总结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理论的突破,使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呈现出“能量奔涌”的“井喷”景象。1983年~1994年,胜利油田相继发现孤东、桩西、林樊家、王庄、郑家等23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8亿吨,年探明储量最高达4.1亿吨,油气产量曾连续九年突破年产3000万吨。

    1985年,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油气成藏理论中树立起“胜利丰碑”。

    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也不例外。

    20世纪90年代,胜利油田步入新的勘探阶段。易于寻找的构造油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岩性、地层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隐蔽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寻找隐蔽油气藏?一个个困扰国内外石油专家的难题就这样摆在胜利人的面前。理论上的迷茫使胜利勘探局势随之陷入被动,出现“钻机等井位,开发等勘探”的尴尬局面。

    经过八年的苦苦探求,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横空出世,其如擦亮的“阿拉丁神灯”,一扫昨日阴霾,照亮了胜利油田勘探之路,先后确定4个亿吨级、7个5000万吨级、7个3000万吨级和多个1000万吨级目标区,发现了新北、桥东等新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0亿吨。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理论不仅指引了胜利油田的勘探,而且对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被誉为继陆相生油理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之后又一次重大理论飞跃。

    不一样的极限

    水,为油藏补充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石油喷涌而出;也是水,使石油分散游离,不知所踪。

    当历史步入1997年,开发30多年的胜利油田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局势。综合含水、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全面进入“三高”生产阶段,导致含水不断上升,产量递减加剧,含水高达90%以上。

    有人戏言:胜利油田水淹油层,先是“过脚背”、“过腰间”,现在几乎淹到了“脖颈”。怎么办?

    胜利人拿起“放大镜”、“绣花针”,对茫茫地下进行再认识、再刻画。即使是0.02平方千米以下的“小砂体”、10米以下的“微断层”都“不抛弃、不放弃”。正是凭着这种“描龙画凤”的专注、专业,发现了剩余油“别有洞天”。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提出“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区理论,配套形成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系列,为高含水期油藏挖潜指明了方向。

    尽管胜利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的应用规模并不是最大,但是胜利三采技术却在国内外独树一帜、颇具声威。之所以有此成就,同样与胜利油田特殊的地质状况有关。

    化学驱油,就是通过注入地下的化学剂与油藏流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将石油更有效地“解放”出来。

    面对“先天不足”的地下情况,胜利人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开始了自主攻关。

    从室内研究到先导试验再到扩大试验,历经20多年的艰辛探索,聚合物驱油技术于2004年在胜利油田全面运用。数年之后,二元复合驱油技术亦获突破,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胜利油田通过化学驱油技术已累计增油2002万吨,年增油保持在160万吨,平均提高采收率4.93%。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这样一条消息:国内第一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埕北26B-支平1井在胜利油田设计形成,标志着胜利油田水平井技术走在国内前沿。

    所谓水平井,就是钻头垂直钻到一定深度,可造斜“拐弯”,横穿地层,最大限度地钻遇油层。尽管水平井的钻井成本高于传统直井,但因其能延缓底水锥进、增大泄油面积,从而具有“产量远远高于直井”的优势。

    水平井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油田,但惟有胜利油田水平井技术具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姿态。从陆上到海上,从采油到采气,从特高含水油藏挖潜到低渗油藏动用,胜利水平井实现了应用领域、应用油藏类型、应用规模等诸多方面的跨越,创下了40多项“全国第一”:第一个丛式水平井组、第一口阶梯式双水平段水平井、第一口海油陆采水平井、第一口陆上超3000米大位移水平井、第一口短半径水平井……截至2010年底,胜利油田共投产水平井2212口,水平井年产油326万吨,占当年产量的11.9%。

    不一样的跨越

    从陆地到滩海,可以说是胜利油田“九五”以来最重要的战略跨越。

    滩海油田位于水深不足10米的浅海区域,按照常规经济观念属边际油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内滩浅海开发还无先例。面对特殊复杂的海洋气候条件,如何实现海上钻井、海上开采、海上作业、海上集输,都要从零开始摸索着干。

    胜利人率先研制出能在10米以下水深作业的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和我国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勇敢地向滩海挺进了第一步。此后,胜利人连克险关,开发应用4类20多项勘探高新技术探明埕岛大油田,设计制造出简单有效的“蜜蜂式”采油平台,开发配套作业平台等大型装备的国产化率达90%以上…… 

    1993年,埕岛油田正式投入开发,实现胜利油田海上油田开发零的突破。1996年,埕岛油田产量达100万吨,建成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浅海油田,从最初年产10万吨到2010年年产油258万吨,埕岛油田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极浅海高速高效开发的典范。

    截至2010年底,胜利滩海油田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8亿吨,累积产油6100万吨,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储量、产量接替阵地。

    跳出胜利,发展胜利。胜利油田凭借独有的技术,走出本土,迈出国门,实现“以技术拓胜利”的新跨越。

    库图尔哲别油田444井是胜利队伍在土库曼斯坦施工的第一口井,之前外国公司曾经多次施工,均未达到标准。土库曼斯坦有意把这口井作为检验胜利队伍的“试金石”。凭借过硬的PS防砂技术,胜利队伍初战告捷,在土库曼斯坦石油界引发震动,由此打开进入土方市场的大门。

    2009年6月2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正式签署第10493号总统令,批准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与国家康采恩签订不少于340口油井的大修、侧钻、防砂服务合同,合同额约4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胜利油田海外市场最大的项目。目前,胜利油田共有92支石油工程队闯入海外市场,在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16个国家执行项目59个,风云变幻的海外市场刮起了好大“胜利风”。

    “以技术换资源”。自1992年起,胜利油田开始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投资,2001年在伊朗卡山地区中标0.5万平方公里的风险勘探区块,之后又相继进入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古巴等国家,树立起“胜利铁军”形象。

    不一样的凝聚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自1978年全国召开科技大会以来,胜利油田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800多项,其中113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31项获省部级奖励。自2000年以来,油田连续11年2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在国内同行业是十分鲜见的。

    胜利科技有如此高度与人才厚度息息相关。昔日的盐碱滩,崛起了胜利人才高地。

    2010年5月,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举行副处级干部公开竞聘,符合条件的刘书会主动放弃了竞聘机会。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油田高级专家,待遇与处级干部相当,而且在现在的岗位上,我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刘书会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就在于胜利油田实行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疏通了各类人才的成长通道。

    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只有走“长”、“官”管理岗位才是有作为,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专业技术岗位化管理的推行,成为胜利油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标志,实现了才能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贡献有多大、待遇就有多高。只要有作为,专家同样有名又有利。

    2000年6月,孙克己获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家人都在连云港,想让他回老家工作,北京也有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最终却选择了胜利油田。

    2002年8月,孙克己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9月出站后扎根胜利油田,如今已成长为油田高级专家。2004年11月,孙克己和他的课题组研制的稠油降粘剂体系,被命名为“胜利孙博士稠油降粘剂”。

    “选择胜利,走向胜利。”已成为胜利油田招贤纳士的“金字招牌”。目前,胜利油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之一。  

    胜利油田不断加大投入,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建立了明晰的科技奖惩机制,重奖科技功臣,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工作室,鼓励基层技术创新,“科研人员能创新才更有力量”、“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成为胜利油田的时代强音。

    树长得再高,根总和这里相连;人走得再远,心总和这里相牵。胜利油田不断完善“引才、用才、励才”机制,吸引大批人才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胜利油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41人,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34人,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近3000人。

    凝聚人才,凝聚智慧。沸腾的今天,没有会战的人海,没有裂空的声浪,但是看不到硝烟的科技攻坚战愈演愈烈。

    人才至上,创新制胜。

    创新永远,胜利永远。

    本版撰文  董伟

科技铸就胜利
管理提升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