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6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高职生毕业半年摘得公司技术创新大奖

本报记者 邢婷 通讯员 刘显忠 陈江宁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0日   11 版)
张艳春 本报记者 邢婷摄

    23岁的张艳春“不小心”成了公司的红人,尽管当时他尚处在6个月的试用期期间。

    故事要从一张5人的名单说起。

    张艳春所在的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轮机、泥浆泵、内燃机的能源设备制造厂家。在2010年公司表彰大会公布的一张获奖名单上,与张艳春名字并列的其他4人均是工作多年的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唯独张艳春刚入职不到半年。

    这一奖项名为“技术创新奖”,该公司领导特意撰写了如下颁奖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公司带来了技术创新、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发展,他们勇于创新的激情为全体员工树立了榜样。”

    由此,初出茅庐的张艳春一鸣惊人,获得了全公司上下500多名员工的关注。

    为张艳春赢得赞誉的技术革新项目是由他独立开发研制的“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这使原来需要2~3人、4~5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为无人自动安全操作,并且缩短到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同时,还消除了设备的安全隐患,避免了残次品的出现。

    公司装配车间主任阎文强为本报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在这家主要生产汽轮机的企业里,套筒作为汽轮机装配部件之一,之前是纯手工研磨,得几个人交替才能完成,费时费力,采用张艳春的机器后,大概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几万元费用。

    该公司董事长郭伟一度很感慨:一个大学刚毕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轻人,竟有如此的创新精神,不但工作扎实,还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企业目前所需要的。

    张艳春的另一身份是淄博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系2007级的毕业生,对于他入职不久即取得的成绩,曾担任指导老师的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梅坦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在校期间,沉默寡言的张艳春给沈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沈梅教“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每次下课后,张艳春一改沉默,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在这门讲求程序优化的课程中,沈梅会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编程,对于不同的编程方法张艳春常常发问:“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直至完全理解为止。

    除了学好理论课,张艳春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实训和实践活动,将他的动手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多次在技能大赛中夺魁,还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他善于钻研,韧性很强,有自己的目标,很少考虑别人的看法。”沈梅说,在她看来,这种钻研习惯的养成延展到工作中,成为张艳春自觉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石。

    刚入职时,张艳春被分配到装配车间调速班工作,负责汽轮机调速器的装配与试验。平日工作中,他发现作为汽轮机装配部件之一的套筒,采用的是手工研磨或车床夹持式研磨的方式进行加工,这种研磨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耗能、效率低,而且安全隐患大,同时因受力不均还会出现研磨后套筒变椭或变锥而报废的现象。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技术革新呢?”张艳春立即将想法告诉了车间主任阎文强,阎主任听后非常支持,并鼓励张艳春大胆革新。就这样,张艳春开始了他的技术革新之路。

    时间不够,就靠每天上班早到,下班迟归来挤,有时候索性在车间过夜;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就自己一个个加工。设计图几经修改后最终定稿,之后,张艳春便开始制作。为节省时间,他一边找零件,一边安装制作,一边调试,终于,由他独立设计制作的“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问世了。

    从提出想法到产品成型,前后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公司专门组织专家就这项革新进行了鉴定,鉴定显示,“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性能良好,适合投入生产。目前该公司只用这一台机器,就完全能够满足套筒的生产需要。鉴于这台机器的实际价值,公司特地为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这一切对这个身材瘦小、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完全出于对机械的热爱。初中毕业的父亲完全凭自学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张艳春从小的玩具就是大大小小的汽车零件。父亲修汽车时,年幼的他就蹲在一旁边看边玩,不时帮父亲蘸着煤油刷刷变速箱里的齿轮。

    儿时的技术梦想如今已成真,但捣鼓各种机械仍占据了张艳春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一向俭朴的张艳春却大方地拿出1万元奖金中的6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我喜欢它所带来的速度和激情”。

    如同上瘾一般,又一项技术革新的项目已在张艳春头脑中酝酿多时。这一次的项目是对汽轮机上盖进行铣磨钻工装,鉴于之前对支撑汽轮机上盖的辅助支架进行重复焊接和切割所带来的不便,张艳春尝试制作可循环使用的支架。他已用两三个月时间画完了图纸,目前正在等待公司研发中心对支架强度的最终审核。

    而对于怀揣梦想、和他一样刚踏入职场的同龄人,张艳春的一点建议是:“一定要踏实,静下心来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高职培养研究生 破冰尝试打通职教立交桥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生毕业半年摘得公司技术创新大奖
校园微博使高校管理驶上快车道
江苏省2011年大学生实习专场供需洽谈会举行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喜迎60华诞
北京商务青工竞技大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