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生死线上创六年“零亡人”奇迹

——川藏兵站部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创新发展纪实

于鸿涛 黄建华 饶艺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4日   01 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部展示川藏兵站部官兵风貌的献礼片《奇路军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0世纪50年代,10万筑路大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川藏兵站部官兵奉命“驾长车”闯关克险,在“生死线”上一次次出色完成国防运输任务,与十八军一道打通川藏线的同时,打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奇路铁军”。

    进入21世纪,这支“奇路劲旅”续写辉煌,年年出色完成进藏运输和多样化军事任务,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的奇迹。

    过去每跑一趟高原都有官兵牺牲

    据有关部门统计,川藏兵站部建部57年来,先后有658名官兵长眠于千里川藏线,平均每年有12名同志献出宝贵生命,每3公里埋下一具忠骨。

    过去,汽车部队执行进藏运输任务,一趟高原跑下来,少说也要牺牲两三人,多则七八人,最多的一次牺牲了17人。

    久而久之,官兵们形成了安全认识上的误区:上线执行运输任务,死人是正常的,不死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牺牲不可避免”的观念,在一些官兵,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2002年初,时任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提出“零亡人”目标时,不少人难以接受,认为是“天方夜谭”。

    这让兵站部党委“一班人”认识到,观念滞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转型是根本的转型。紧接着,一场“零亡人”的“思维革命”,迅速席卷千里川藏线。从那时起,兵站部开始步入用科学理念指引安全发展的轨道,“零亡人”成为部队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

    2002年,兵站部首次实现“零亡人”。张全林说,成绩来之不易,信息化平台这个安全发展的“新引擎”功不可没。

    2001年4月下旬,执行运输任务的车队返至海通沟,突遇大塌方,2000余名官兵和上千台车辆在此受阻。一天一夜杳无音信,兵站部领导万分焦急,命令附近海通兵站官兵前去寻找接应。

    到了塌方现场,他们一筹莫展,无奈只好返回到20公里外的芒康县城,用当地县政府唯一一部卫星电话,终于断断续续联系上了车队。

    此事深深刺痛了兵站部党委“一班人”的心,他们痛下决心:必须尽快解决“动中通”难题。

    打造信息化川藏线,提高安全运输保障高效能。从那时起,他们确立以公路运输机动指挥控制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多方筹资数百万元经费,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联合攻关,研发了由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指挥控制主机、卫星接力站、指挥控制终端及有线、无线通信链路组成的集信息采集、远程监控、野战指挥于一体的“军交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为汽车部队统一购配大功率车载电台、车载对讲机,为每台车安装无线接收器,使指挥管理网络连接到单兵单车,彻底解决了“动中通”这一历史性难题。

    如今,随着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启动,散布在千里川藏线上的千台车辆,不管山多高,气候多恶劣,距离有多远,只需将车队编号输入计算机,就能实施不间断、全天候、远距离实时指挥监控。一旦有紧急情况,随时能发现和处置险情。2009年秋,一支车队在二郎山突遇大型泥石流,带队干部迅速用车载电台通报情况,组织部队成功规避泥石流给人、车带来的巨大损失。

    与“动中通”难题同时解决的还有影响制约安全发展的另一“瓶颈”——车辆途中抢修维护。

    从2001年开始,他们研制出车辆装备维修远程会诊系统,建成了全军一流的“车辆检修系统”。依靠这套系统,使川藏线汽车部队实现了车况监测自动化、车辆维修精确化、车辆远程实时会诊,成倍提高了车辆维修效率。

    登高望远。近年来,他们筹资1000多万元,利用北斗卫星,成功研发了“上与军区、总部相联,横向与战区联勤分部相通,下与汽车团、兵站、仓库、医院相接”的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在千里川藏线建成集无线、光纤和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多拉好跑”圆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更好地保证官兵生命安全,更快地提升部队战斗力,一直是川藏兵站部历届党委班子面对的一道难题。5年前,兵站部领导深入部队调研,提出对进藏运输实行实战化组织、铁路式运行、航空式管理的新思路。

    一些人提出:“传统运输组织方式沿用了几十年,这样改,是不是太冒险?”

    面对质疑,兵站部党委态度坚决:穿着新鞋,不能走老路。战斗力生成模式已经转型,运输保障模式也要适应转型需要。加快运输保障模式转型,思想转型是关键,否则,进藏运输保障能力就难以提升。

    川藏兵站部在反复调研论证后,从进藏运输实际出发,针对动、散、险条件下运输特点,探索出以实战化组织、规范化管理、信息化指挥为主要内容的进藏运输新模式。

    他们打破汽车团“各自为战”的无序管理状态,实行兵站部“统抓统管”的有序组织方式。每趟运输任务,按照组织指挥打仗的方式进行,从战备转级、运输准备到完成任务,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作战程序实施。

    同时,他们摒弃“多拉快跑”盲目追求运输量不重安全的错误做法,推行“多拉好跑”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制定规章制度,使进藏运输步入正规化管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如今,新的进藏运输组织模式,深得兵站部官兵认同,已固化为行为习惯,为出色完成进藏运输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6年,川藏兵站部执行抢险救灾、国际维和、抢运红砖、运送帐篷等多样化军事保障任务10余次,部队累计出车3万余台次,运送各类物资28万余吨,行驶2.3亿多车公里,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奇迹。

    在千里川藏线上为党和人民军队树丰碑

    川藏公路既是国防运输线,也是展示党和人民军队形象的“政治线”。川藏兵站部的官兵常年战斗在高原藏区,他们时刻告诫自己:我们代表着党和人民军队的形象。

    川藏兵站部有几件“宝”:《群众纪律十不准》、《藏族民情风俗常识》、《民族宗教政策100问》等,官兵们人手一册,随身携带,人人恪守,赢得了藏族群众的真心爱戴。

    川藏公路沿线居住着30余万名群众,藏族人口较集中。针对藏区群众盼教师、盼医生、盼致富的愿望,兵站部党委在公路沿线开展以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为内容的爱民助民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米堆冰川旁的中坝村是个贫困山村,村里虽有800多亩山地,却因缺人才、缺技术、缺市场,创收无门,致富无路。中坝兵站站长黄杰认为,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技、育人才,要改变中坝村的落后面貌,关键要增强村民创收致富的“造血功能”。

    兵站的官兵针对村民不善于种菜养猪的实际,带着村民参观了部队的地下蔬菜温室、保温猪圈,给村民们极大启发。随后,他们帮助村里建起了3个地下蔬菜温室大棚,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良种蔬菜。为让更多的藏族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兵站还办起了“光明夜校”,定期举办种植、养殖、驾驶、医疗、农机维修等培训班,为中坝村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村里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中坝兵站是川藏公路沿线数十个兵站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沿线兵站把多年来试验探索的高原蔬菜栽培和果树嫁接等科学种养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驻地藏族群众,还将试种成功的20余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蔬菜新品种送给了农牧民。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很多藏族群众脱贫致富,迈向小康。川藏兵站部的官兵们用行动在千里川藏线上为党和人民军队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于鸿涛 黄建华 饶艺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04日 01 版

湖北:全体团干接地气通民气
生死线上创六年“零亡人”奇迹
众志成城闯险隘
“李逵学院”无奈举报“李鬼大学”
包头:“低保户”名下惊现六处房产
两岁女童从10楼坠落 “最美妈妈”徒手抱接
打工者看“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