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的家具让中国人很伤心——这是7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达芬奇家具丑闻的大号标题。其实,我们不仅伤心,还烦心、闹心,总之是不开心。先看看此丑闻出口到美国后,是否变了味儿:
多年来,达芬奇家居专营店一直是北京和其他五大城市的中国富人满足对进口奢侈品饕餮欲望的地方。一套达芬奇家居的卧室组合售价可达10万美元。
因此,当中国一家官方媒体报道它发现达芬奇家居公司的一些进口意大利家具,实际产自中国南方一家破烂不堪的工厂后,这很快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巨大丑闻。这起丑闻除使达芬奇家居公司名誉扫地外,还激起对欧洲家具制造商是否对在中国的供应链实行过严密监控的质疑。
或许更重要的是,这起丑闻表明,甚至是在中国,也有冒牌货不可逾越的界线。这里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愿意对盗版DVD和古奇仿制品熟视无睹。
一位消费者在中国的媒体上抱怨说:“达芬奇家居公司玩的是鱼目混珠的把戏,这样一来我们消费者付了买珍珠的价钱,买到的却是鱼目。”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这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失职有关。该报7月18日的报道说,中国媒体紧追“达芬奇造假”事件,查询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北京市和上海市质监局、工商局等官方网站后发现,竟查不到有关部门对达芬奇家具抽检的信息。这意味着,它自1998年进入中国后的13年间,一直没有“遭遇”执法部门的质量抽检。该报援引中国律师的话说,如果海关、质检和工商部门仔细检查、提高警惕,达芬奇事件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香港《南华早报》也于7月18日报道说,达芬奇家具丑闻使检验系统受到质疑。该报援引一位工商系统的监管人士说:“目前在流通领域抽检的多是涉及面更广的大众商品,价格过于昂贵的进口产品,往往很少抽检。”
其实,挂羊头卖狗肉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以次充好也不是什么秘密,明明是七两算成一斤也不是奇闻轶事。但是,分明是制造出了大量钢材,却说没造出那么多,似乎不符合逻辑。这种和当年砸锅卖铁大炼钢铁形成的强烈对比,太让人有时空交错之感了。
这么说中国的是英国《金融时报》,该报认为,中国每年少报了约4000万吨的钢产量,这个数量,大致相当于德国的钢产量。
英国钢铁咨询公司麦普斯公司调查表明,中国去年的钢产量为6.72亿吨——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而不是中国当局公布的6.27亿吨。该公司总裁彼得·菲什说,这种少报产量行为背后的隐情是,那些因能效低下和制造太多污染而被北京意欲关闭的钢厂,为了满足地方需求仍然开着。
不过,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依靠中国提供的官方数据来编制其备受关注的数据。该协会表示,中国的数据可能存在“少量低报”,但“根本不像”菲什所说的那么严重。
为求验证,我查了今年2月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文章说,2010年前4个月,中国粗钢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5.3%,其中最高的4月生产粗钢一度达到5540.3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6.74亿吨的水平。考虑到统计缺陷和地方的瞒报传统,出现7%的误差,实属可以理解的范畴。英国媒体大可不必认为这是瞒报,如果真正细究起来,好多数目字都是不准的。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