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已经12岁。按照教育部在2008年确定的时间表,在它们14岁的时候,应该脱离母体独立成长。这意味着,此前,它们名为“独立”,实则还未剪断连接母体的脐带。所以,有人更习惯称呼其曾用名:二级学院。
在300多所独立学院里,总有一部分生长发育较快。今年,有十几所学院举行了自己的“成人礼”,变身为真正的民办高校。在官方的定义里,独立学院本就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脐带未断之前,在它们身上都流淌着公办高校的血液。
这个主要由公私杂交而成的产物,自出生之日起,就有了这样的血统。这使得它虽然身处民办高等教育的阵营,却拥有其他民办高校难以企及的“福利”。它们的出现让人再次发出“学校生而并不平等”的感叹。
背靠大树好乘凉。这种“优越的出身”会让许多独立学院难以舍弃。因此,在有的人士看来,敢于同过去划清界限的“独立”之举,像壮士断腕,需要天大的勇气。据媒体报道,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院长杨清海就对此表达了钦佩之意,他同时对媒体坦言:“南开大学对于我们不可或缺。”杨院长说:“滨海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不是脱离母体,而是如何更好地依托南开大学的优势。”
想继续借母体之光的不只是南开的滨海学院。目前,距离教育部规定的大限之日已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但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选择按兵不动。这至少能够表明:它们并不急于脱离“母体”。尽管“母体”会向它们索取巨额的管理费。
教育部第“26号令”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的未来设计了这样几条路:以独立学院的形式继续办学;“回归”母体;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并入其他民办院校;被终止办学资格。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的两所独立学院已经无法等到最后再表态,它们不得不提前作出选择。
据媒体报道,7月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分别与华中科大武昌分校和华中科大文华学院的两位董事长签订备忘录,表明这两所头顶名校“红帽子”的独立学院,将“立即启动转设工作”,转设后的校名不再冠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时,2008级及以后的毕业生学位授予,由独立学院自授。
联系此前发生在华中科大的事件,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迫于学生压力的“提前独立”。事情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官网上的一则通告,它高调宣称该校1881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喜获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与此相对应的是,华中科大本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800多人未能如期毕业。此消息经网络转载,引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对独立学院的不满情绪,他们决定借此“维护本校学生利益”,“捍卫学校声誉”。这所地处武汉的名校顿时陷入“买卖文凭”、“不顾本校学生利益”的指责声中。
在李培根校长与学生们的见面会上,大学生们喊出了“只有一个华科大”的口号。校长在年轻人的嘘声与质疑中作出了“尽快与两所独立学院脱钩”的承诺。但有人不放心,要求学校出具公文。有人不满意,追问校长脱钩的具体日期。华中科大学生要求与独立学院划清界限的急切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以“三本”的分数入校,拿“二本”或“一本”的身份离校,这正是独立学院的吸引生源之道,而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但这样的好事将止于2008年入校的学生,从2012年开始,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
伴随高校扩招而生的独立学院,据说吸纳了近1/5的本科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被母体“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已走到迈向未来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