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原梦三岁时就开始上幼、小、中一贯制的国际寄宿学校。学校招生时,许诺将开通国外大学直通车,省去所有升学考试环节,直接进入国外著名大学。
全家都以为孩子的学业从此一劳永逸,不料,先是国际学校停办,原梦不得已进入普通学校。到了普通学校,原梦又严重不适应,再转入北京一所新的寄宿制学校。父亲筋疲力尽。麻烦远没结束。刚进入高二,原梦又不想上学了。
求学之路就这样陷入尴尬
原野为女儿预约咨询时,介绍了孩子艰难的求学之路——
为了给孩子营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原野在女儿三岁时就将她送到幼、小、中一贯制的国际寄宿学校。学校招生时许诺将开通国外大学直通车,省去所有升学考试环节,直接进入国外著名大学。原野觉得,这太有诱惑性了,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花再贵的学费他也心甘情愿。
女儿原梦对寄宿学校一直很不适应。老师们普遍反映孩子太任性,不服从管理,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情绪都很不好……好容易上到小学高年级,学校却办不下去,原梦的初中只能到普通学校就读。
个性张扬的原梦无法认同应试教育,她挑战老师,嘲笑同学,总被请家长。初二时,原梦坚决离开学校,宅在家里。接受远在澳大利亚的前妻的旨意,原野又将孩子送到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筋疲力尽的父亲本以为消停了,只等孩子高中毕业去澳大利亚找妈妈。却不想孩子刚升入高二,又不去上学了……
原梦每天在家摔摔打打,说是父母害了她,现在她既不能出国,也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就像废品一样。最近几天,原梦不发脾气了,整天不说一句话,坐在那儿愣神。
“我看到她心里就发毛。她不上学的一个月,我每天中午往返三个小时回家给她做饭,晚上有应酬也得做好饭再去。我受累不怕,但她总是说死呀活的,万一有个好歹,我怎么向她妈交代呀……”原野在电话中无奈地倾诉。
许多家长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对“连读”情有独钟,认为这样可以省去中间升学的压力,却忽略了过长的学制本身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风险分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家庭内部。选择国际学校的目标是要送孩子出国,父母在孩子如此年幼时就强加给他不可逆的发展路径,肯定是不科学的。而且,这十来年如果家庭经济收入发生变化,孩子在学校的内心感受不良、抵触出国等等,都会直接威胁到学业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来自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比如学校没有兑现当初的办学承诺、家长与学校存在矛盾、学校在资金上入不敷出等等,无论哪种风险发生,孩子的求学之路都会陷入尴尬。
其实我并不想出国
原梦身材单薄,表情冷漠,对一切充满不屑。父亲跟在她身后,卑微讨好。原梦飘然进入我的咨询室,无拘无束地坐进沙发里。
“原梦,听你爸爸说,是你主动要求他给你找咨询师的?”
“是的,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了,再这样下去,我的语言功能会退化。”
“噢,那我很荣幸成为你的倾听者。”
原梦面无表情地看了我一眼,自顾自地开始了讲述,间或瞟我一眼,但很快就继续注视前方。那种感觉,更像是说给自己听。
爸爸原野年轻时到服装店做学徒,他性格随和,总是讨好周围人,深受师傅的喜欢,后来师傅还把女儿范爱文嫁给他。性格强势的范爱文实在受不了原野的个性,结婚4年就离婚,去澳大利亚发展了。原野经营的服装厂稳步发展,现在已经具有中等规模。
原梦说爸爸非常自私,他的原则就是将所有责任推干净。当年国际学校不允许学生带零食,爸爸就坚决不给她带,生怕老师说他不遵守规章制度,全宿舍的同学都有零食,只有原梦每天看着同学大快朵颐……到了普通学校,老师看不惯原梦,请家长时爸爸不但不帮忙解释两种学校不一样,需要适应,而是一味附和老师,还向老师诉苦:孩子的母亲在国外,他一个人根本管不了这个本性顽劣的孩子。
“我在老师的眼里成了本性顽劣的问题学生,你说我还怎么上学?”原梦越说越激动。
“到北京的国际学校之后呢?”
“也不好……”原梦告诉我,国际学校和普通学校最大的不同是普通学校追求成绩很直接,而国际学校的竞争很残酷但相对隐晦。在普通学校,只要学生努力就能得分,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国际学校则很主观,学生的成绩来自各方面的评价。现在原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获得社团学长的认可。申请国外大学的资料中必须有社团活动记录,参加社团可不是简单地发展个人爱好,而是想着如何在社团学长面前表现,以便获得机会赢得业绩……
“你在学校的朋友是如何面对这些困扰的?”我想探究原梦的心理环境、她对同伴的观察、与同伴的互动。
“说实在的,我对别人没兴趣。”原梦的回答印证了我的假设。
“在寄宿学校里,如果没有朋友,内心的感受讲给谁听?”我故意做了大胆假设,以推进我们的交流深度。
“我也想有朋友呀,可我对她们的八卦没有任何兴趣。现在我的生活一切都乱了,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
“听你爸爸说,高中毕业之后去澳大利亚找妈妈?”
“这正是我最恶心的事儿。他根本就不知道我目前的英语水平有多么低,只是告诉我一切听妈妈的就行了。我讨厌英语,一念英语就很反感。我妈特别强势,她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让人窒息。她总打电话对我的一言一行进行监控,不停地提醒我,如果我不能洗心革面,奋发有为,在国外根本无法立足。原来我烦爸爸,逃离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澳大利亚,现在我也不想去澳大利亚了……
寄宿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包括两大方面:正面影响包括创设与同龄人互动的人际环境,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思想上的自主,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寄宿制还可以实现异地求学等等。
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在日常咨询中我们发现,有过寄宿经历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同龄人,寄宿年龄越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高。
主要原因包括:一、难以及时获得心理安抚。寄宿使孩子24小时生活在社会化环境之中,精神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孩子基本上失去了向父母表达情绪并获得抚慰的机会。二、与父母情感连接存在障碍。有的孩子在理智上认同父母选择寄宿制,但内心依然有怨气,认为父母不在意自己。三、缺乏人际支持系统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寄宿使孩子对周围的人处于高度依赖状态,如果人际关系不良就会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有的孩子会用问题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状态不改变
跑到哪里都不快乐
原梦的求学之路进退两难,这完全超出了原野的想象,他强烈要求范爱文从幕后走到台前。范爱文从澳大利亚刚一回国,就被原野拉来见我。见面的场景似曾相识,范爱文充满不屑,原野卑微讨好。
“我看过许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根据我的判断,原梦心理没问题,我在她这个年龄和她一样,就是瞧不起周围人,事实证明比我们强的人的确也不多。”范爱文的开场白向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她对外界处于高度排斥的状态,她是真的强势还是通过强势来回避一些现实?
我告诉范爱文我的咨询计划,孩子心理是否有问题是第二步的事,现在要解决的是现实困难。
范爱文表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她会和原梦认真讨论,如果原梦希望出国,就要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如果原梦希望留在国内,找个学校很容易。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最好的专家,毕竟你们最了解自己的情况和资源。既然你如此有把握,我觉得我们的咨询可以告一段落了。”说着,我态度坚决地站起身来。
范爱文明显有些错愕,但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原野满脸堆笑地说:“爱文是女强人,习惯了说话直接,您千万多包涵。”范爱文瞥了一下原野,“对不起,张老师,我觉得原野没有心眼,现在心理咨询业很混乱。我只是想要试探一下……”
“刚才你说如果孩子要出国,就按照计划一步步来,请问你的计划中有如何帮助孩子喜欢英语吗?”范爱文愣了一下,有点儿忐忑。
原野再次出来打圆场,“我想孩子的英语应该不成问题吧,毕竟她在国际学校待了那么多年,并且她妈妈一直在督促她学英语。”
“您知道孩子的英语水平与大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吗?”
原野搔了一下头发,“我不懂,都是她妈妈管。”
“这个孩子根本不随我,我喜欢迎难而上,她却遇到困难就退缩。英语的事情我跟她说了很多次,她总是敷衍。我鞭长莫及,她爸爸又不负责任,不能盯着她落实。我真的没办法。”范爱文沮丧地耸耸肩。
“据我所知,她现在的英语水平申请到排名靠前的大学不太可能,如果她先去澳大利亚再申请呢?”
范爱文缩进沙发里,连连摇头。“不,不,我帮不了她什么。”她预约下次单独与我交流,我知道她要开放自己了。
范爱文年轻时,除了原野之外几乎没有朋友。当时她认为自己曲高和寡,不适合在中国生活,到国外接触高层次的人就会如鱼得水了。遗憾的是,她在国外更加不如意,为了能给孩子奠定基础,她一直没放弃努力,却屡屡受挫……
她硬撑着在原野父女面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从来没有将真实的情况透露给任何人。现在范爱文十分尴尬:自己当年执意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现在不出国孩子则没有出路;可孩子出国,自己不如意的生活状况则一览无余。
思前想后,范爱文决定用“高门槛”吓住女儿,如果女儿知难而退,不敢去澳大利亚,母亲又能以强者的身份“帮助”女儿选择其他出路,顺利回避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我鼓励范爱文将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告诉女儿,让女儿也敢于面对现实。范爱文担心从自我虚设的“神坛”上走下来,女儿无法原谅妈妈的“虚伪”,无法接受“平庸”的妈妈。同时也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对所有成年人都不信任了,后果更可怕……
我耐心地打消了范爱文的顾虑,鼓励她尽快在我的家庭辅导中将实情讲给女儿。
原梦听到妈妈的实情之后坚决不接受,她认为妈妈是为了“拯救”自己而虚构了故事。几次辅导之后,原梦真诚地表示,她曾经认为出国是摆脱一切不如意最好的出路,但妈妈的经历告诉她,自己的状态不改变,跑到哪里都不会快乐,所以她更愿意留在国内。近期目标是到普通高中上高一,从头再来,参加高考……
原梦回到普通学校之后,遇到的困难比她想象的复杂很多,我们的咨询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日常咨询中,国际学校的学生英语水平低的不是少数。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他们选择了国际学校,孩子入学后一旦不适应,则会迁怒于英语。国际学校过于张扬的教学方法,还会给学业上暂时有困难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范爱文固执地将自己人际交往的困难归因于外界,认为周围人水平低,不值得交往。原野的讨好无疑助长了范爱文的孤芳自赏,使她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机会。在陪伴原梦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女儿,造成女儿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幸好,为了帮女儿尽快走出困境,范爱文接受了现实,并努力自我改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孩子。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使母亲范爱文获得了第二次成长。
心航路心理网(www.xinhanglu.com) 主持人 张丽珊 漫画/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