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打出去的是拳头,伤的却不仅是自己的双手。在“打架”成为冬运中心的“主旋律”后,事件显然一度有了升级的趋势——人们关心的似乎不再是谁先动手,而是短道队的人事争斗。
和以往国字号处理违规队员不同,此番冬运中心的一纸重量级罚单,非但没有令王濛闭门思过,反倒激起这个“刺儿头”的逆反心理,这员猛将居然放言要抖搂短道队的黑幕,甚至包括被压下去的“兴奋剂丑闻”。尽管王濛提前预告了好几天的揭黑新闻发布会,看似已经被有关方面“斡旋”掉了,但领队王春露与主教练李琰、主教练李琰与助理教练马延君的矛盾,以及“黑吉帮派”之争,却被明白无误地摆到了桌面上。
如此盘根错节的利益之争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然不是开一张罚单就能了断的,甚至换领队、换教练也未见得能彻底摆平。中国短道队的下届奥运会前景无疑被蒙上了阴影,想重现“温哥华辉煌”难度极大。但相比索契冬奥会上的成绩好坏,另一位短道队奥运冠军周洋的前景才更让人揪心。
这里说的前景不是指她的竞技生涯,不是说她下届冬奥会还能拿几块金牌,而是她作为一个年仅20岁的年轻人,什么时候才能重新露出快乐灿烂的笑容,重新找回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多姿多彩。
周洋得了忧郁症,而且很严重,从王濛和她在国家队的另一位队友孙丹丹的微博里,很多人知道了周洋的近况——一天恨不得只吃两片面包,整宿不睡觉,精神状况极差。所以,在冬运中心反复披露周洋不退队、已经道歉的“大逆转”消息时,有良知的人更关心的,毋庸置疑还是她的病情。
在快乐和健康面前,金牌其实一钱不值。但如此浅显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懂,在成王败寇的竞技体育价值观里,更像是天方夜谭。当金牌真的能给运动员的生活质量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时,快乐和健康很多时候就只能退居二线了。同时需要放弃的,有时还包括做人的权利。
王濛“在队里不被当人看”的痛斥有夸张的成分,但国字号队伍常年实施封闭式、家长式管理也不是什么新闻。按照现行的体育体制,队伍搞封闭实属不得已——有些队员受教育程度低、自律能力差,不严格管理,队伍没法带。但面对如今个性十足、标签醒目的新生代运动员,作坊式管理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并遭到前所未有的反抗。二三十年前屡试不爽的“三从一大”,在如今的运动员身上已全不适用。从国青男篮的“兵谏门”、短道队的“打架门”,甚至张尚武的“卖艺门”,都不难看到中国式管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信号。
对违规违纪进行处罚本无可厚非,但“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显然不属于严格管理的命题。而如果没有“我要练”的渴望,又如何能在训练场上找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短道队的拳打脚踢,与其说是一场令人尴尬的角斗,不如说是不经意间为中国式管理准备的一出退役“演出”。
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