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批评

文学奖要把“文学性”放在心尖尖

韩浩月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6日   09 版)

    想评论一下今年的第8届茅盾文学奖,突然觉得无从说起。这届茅奖,有了变化,变在哪里?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它变得有点像超女了,起码在形式上是,又是一轮、二轮、三轮投票,又是公布10强、20强名单,搞得本届茅奖貌似很热闹,但有一点让人想不明白,如果本届茅奖的最终结果看不出任何新意,评出来的作品照样不咸不淡,那有必要这么折腾吗,直接公布结果不就成了?

    茅奖这么搞的目的很简单,以往大家质疑中国的文学评奖活动,流程不公开,投票不透明,结果有猫腻,茅奖想从自己这里寻找突破口,秀透明、秀公开、秀程序严格,这当然是好事。不过,通常人们说,作家要靠作品说话,文学评奖也应是如此,要靠作品说话,如果评奖过程玩得花枝招展,拿出来的作品却分量不足,和电影界的烂片营销有何区别?

    文学评奖的公开、透明固然重要,但在评选标准的设定、参评内容的开放等方面更为重要。本届茅奖又是实名制投票,又是数轮投票,只不过是在形式上搞创新,在参评作者资格、作品报送渠道、参评作品类型等方面,仍然固守成规。比如好不容易开恩似地允许网络文学参评,却要求网络文学必须出版为纸书,而且据说还要通过单位推荐的形式送评,这样的话,网络文学和各地作协主席、会员参评茅奖有何区别?

    按照茅奖的说法,茅奖强调的是“文学性”,所以,不难理解每次网络文学参评都象征性地有一两部入围。茅奖所认为的“文学性”究竟是什么样?很简单,从第一轮投票结果中前10名有8位是省一级的作协主席及副主席就可以看出来。文学应有的多样化以及文学对时代精神应有的敏感体现,这些还并未被茅盾文学奖真正放在心上。

    坦白说看到那么多省级作协主席、副主席们在茅奖评选中如此“地位显赫”,挺令人失望的。当然,这8位作协主席、副主席的名字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任谁获奖都有理由,都可理解,但当他们以集体的方式亮相,未免显得有些怪异,盘踞首轮评选前10名中的八位,似向外界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能当作协主席、副主席的作家都是好作家,好作家都有能力当作协主席、副主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茅奖评委的说法,为茅奖留了条退路,该评委说“随着一轮轮投票的进行,留下的作品越来越少,进入另一个层面,可能排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如前面所说,即便8位作协主席、副主席的作品在终选时全部落榜,又能怎样?第二轮投票结束之后,20强名单出炉,但没改变的,还是作者身后的作协职位缀语。不全面敞开评奖大门,取消对优秀作品的所有限制,改变评奖目的,强化评奖透明度以及公众参与程度,茅奖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带有明显圈子化倾向的小众奖项,而不能成长为一个大众文学奖项。

    本届茅奖结果虽暂时未出,但它却指出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弊病,即文学界的“官本位”从未消失,也没有流露出消失的迹象,任凭体制外作家以及市场化作家如何将出版和阅读市场搅得生龙活虎,我们的主流文学奖项仍然以不变应万变,宁迂腐也不进步,把“过家家”式的评奖游戏玩得有滋有味,只是,不知道这么玩下去,下届乃至下下届,那些近似于忽悠的噱头都不足以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茅奖还有多少存在价值?

    有人说,茅奖永远评不出像《平凡的世界》这样重量级的作品了。这话让人心有戚戚然。看着名列20强的候选作品,很难挑出几部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当然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学的消费品特征太明显,可是,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发行量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也纳入茅奖评奖范围?“文学性”不能成为一个文学奖项自我封闭的借口,尤其是在“文学性”被绑架在传统写作身上的时候,这个说法变得很可疑。如果茅奖真想遵循文学“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那不妨把那些人民用脚投票选出来的书,也纳入评奖人的视野中。

一边享受一边泪流,与哈利·波特这十年
让调查组走进故宫
故宫方能走出迷雾
文学奖要把“文学性”放在心尖尖
李缨:用镜头解读日本的“战争后遗症”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