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能给深圳留下什么宝贵遗产,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的2011年国际大体联学术大会上,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小培明确表示,举办大运会已经成为促进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个年轻城市,一个移民城市,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可以粗略地从两个指数看出,一是快速的经济增长:从1979年到2010年,深圳的人均GDP增长了30倍;二是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常住人口规模从1979年的31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035万人,城市面积也从1979年的2.9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30平方公里。
快速发展让深圳成为全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但和其他发达城市一样,深圳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脆弱、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贸、贫富差距拉大等。除此之外,工业发展、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管理结构和人口结构,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
在闫小培看来,深圳想要永葆活力,就必须转型。但是,深圳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许多专家看来,深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第一,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第二,要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建设,并且改善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在就业、教育、住房、健康和福利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三,要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深圳大运会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因此,深圳将其视为促进深圳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机会。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许多城市乃至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打破传统。“过去主要是依靠对资源的控制,但这可能会制约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发展机会。现在,新的城市规划、战略发展目标等,都需要有一些全新的助推器,比如重要节日或大型活动的举办,尤其是举办大型赛事,都有可能对城市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带来良性的影响,不管是从经济、环境还是社会等方面都会带来积极影响。”闫小培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圳市看到了北京奥运会的遗产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通过大运会的申办和举办,深圳的变化也显而易见。“福田立体交通枢纽和龙岗区的新深圳北站建成,2007年开始建设的5条地铁线已经完成,地铁里程已达178公里,这说明深圳的大众化交通网络已经建成。”闫小培说。
事实上,深圳市民也体会到大运会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大运会确实让城市更美了,很多基础设施因为承办大运会而进行了更新,一些城市的环境死角也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当然,对于在深圳生活的普通市民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交通更加便利。等大运会结束后,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人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深圳市民赵先生说。
除了这些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外,大运会还给深圳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体育的投资和市场化的操作,拉动了体育经济和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大运会的举办,还优化了深圳市的空间布局,让深圳市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得到了发展机会,让一些已经比较繁华的地区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以开幕式举办地深圳湾体育中心为例,由于建成了横向连接的15公里滨海休闲带,在大运会结束后,这里除了能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赛事外,还将成为商贸中心和商场的聚集地,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培训。在深圳市的规划中,深圳湾体育中心区域因大运会而成为深圳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
对于深圳市政府来说,最希望通过大运会的举办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改进管理者对城市的管理理念。在深圳很多市民看来,由于整个申办、承办过程的透明度非常高,政府充分征求民意,尽量做到不扰民,并积极倡导节俭办大运的理念,因此得到了深圳市民的普遍支持。
在闫小培看来,整个大运会的申办和举办过程,也是政府、企业、个人、社区互相了解的过程,同时促进了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拥有不同的文化,关爱、尊重、包容一直是深圳的品格,而大运会的举办,势必将会使这种品格更加深入人心。”闫小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