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专家态度

应把真人真事作为节目制作底线

本报记者 樊江涛 实习生 朱洪园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17日   07 版)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牛炳文告诉记者,类似《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这种现象在情感调解类节目中并不在少数。近一段时间,某些省市的此类节目就由于“造假”严重而被整顿停播。

    牛炳文教授说,此类栏目严格说起来并不属于新闻类节目,应归于社教类。目前,这些社教类节目的编导理念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因此往往更习惯于走艺术编创之路。尤其近些年,这种以艺术创作理念为主导的社教节目比较盛行,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业界的一种行规。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可以在这类电视节目上打出‘现场模拟’、‘演员扮演’等标记”时,牛炳文教授回答说:“那观众马上就会兴味索然,收视率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一些电视台宁可铤而走险,也不愿意这样标记。”

    牛炳文教授指出,之所以会出现情感类栏目泛滥的现象,主要还是电视媒介市场化造成的。首先是某些观众热衷于带有刺激性的邻里争斗,这也是这类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电视媒体收视率末位淘汰体制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这种以娱乐观众眼球为目的的“再现”“编创”节目愈演愈烈;三是一些电视工作者的工作作风问题,尤其是某些民间的文化传播制作公司,为了提高节目的刺激性,同时又不想花费太高的制作成本,因而捕风捉影甚至闭门造车也就成了他们的终南捷径。

    对于目前这种节目泛滥的趋势,牛炳文教授认为,虽然社教类节目不像新闻类节目对真实性要求那么严格,但是,作为以道德教化为主要价值指向的社教节目还应该把真人真事作为节目制作的底线。“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人们经常生活在一个充满虚假信息的社会中,那么全社会的信任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牛炳文教授表示,要想有效改变这种现象,一是需要受众媒介素养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需要有关部门对此类市场进行规范管理,三是需要电视工作者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相关文章

    为收视率雇人演戏骗观众

    网友质疑电视台把观众当傻子

为收视率雇人演戏骗观众
网友质疑电视台把观众当傻子
应把真人真事作为节目制作底线
责任能否全推给“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