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央编译局翻译的列宁作品中文版中,还能屡屡看到司徒卢威的名字。绝大多数时候,他和“机会主义”、“资产阶级软弱性”等词汇一起出现,并称为批判的对象。
这些作品中列出的他最大的罪过之一,是试图成为立宪派,而坚决反对革命。这真让人不敢想象,同一个司徒卢威,曾经因为在德国组织起义,被关进监狱。
用中国学者金雁的话说,司徒卢威是开始支持革命,后来转向自由主义的那类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在由俄国革命者叙述的历史中,他则被形容为“白卫分子”和“反动政府成员”。
司徒卢威闲暇时喜欢读费希特作品,但他并不能总是享受这样的文艺生活。大多数时间,他忙于组建政党、撰写宣言、编辑刊物和发表文章。
他在俄国革命历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第一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召开时,当时的共产主义宣言起草者就是他。不过,当著名的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作品《路标》文集于1907年出版时,他已经变成了它的主持者。短短几年,司徒卢威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信徒和工人运动支持者,变成了拥护沙皇首相改革的立宪民主党人。
这不是司徒卢威第一次改变立场。之前,已经信奉体制内博弈、利用国家杜马进行斗争的这个老派工人运动领袖,由于沙皇统治的严酷,一度从“强有力政权的支持者”变为了“俄国专制主义和特权阶层不调和的敌人”。
但是,1905年,当俄国革命一触即发的时候,他发表文章,大声呼吁人们放弃暴力。就在这一年1月22日发生镇压流血事件前的两天,司徒卢威还写道:“俄国还没有革命的人民。”
他反对武装起义,甚至认为,即使武装起义实在无法避免,那么在起义之前把民主改革的思想灌输给群众也是“最基本、最必需的事情”。
这类思想,被列宁称作是妄图“用温柔手段消灭马克思主义”。而面对批评,司徒卢威则过于乐观地表示:现在所有反对立宪民主党的人,不久将来都会成为立宪民主党人。
经过多年的斗争和思考,司徒卢威已经从当初简单的运动领袖,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带些困惑的政治家。他开始反对简单地革除一切,而倡导依赖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开始愿意接受君主立宪制式的体制,并希望通过宪法来实现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一直是他追求的本质所在,只是他先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早在起草俄国共产党宣言时,他就把争取宪政民主、争取“新闻与出版自由”放到显著的位置。
只是,随着年岁日长,他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方式。他开始试图将马克思所宣称的一些理论与宪政斗争结合起来,即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而他自己曾经投身过的革命手段,如今被他认为是将“有限的手段变成了无限内涵的目标”。他觉得,追求革命的人忘记了革命希望达到的究竟是什么。
1910年以后,随着革命的冲动越来越强烈,司徒卢威与主张暴力革命的布尔什维克之间分歧越来越大。这个列宁昔日好友如今成了他的公开论敌。1914年1月,他发表文章,认为如果骚乱加剧,中等阶级和代表中等阶级的温和分子会被极端分子鼓动起来的人民群众的自发压力排挤到次要地位。
他越来越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反对以暴易暴,认为应该“不依靠阶级斗争而依靠阶级合作来创立一个俄国民主党”,并借重于 “处于社会特权地位的知识界”。他希望普通民众们认清“资产阶级惊慌起来而叛卖了无产阶级和自由事业” 这种激进主义的论调是错的。
他的话最终还是没有被普通人听进去——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社会统治的失败和混乱使他不可能得到广泛认可。十月革命之后,司徒卢威等《路标》作者又出版了一本名为《走向深处》的作品集,否定这场革命。书中,司徒卢威对君主立宪还存有想象。
但俄国却对他不屑一顾,沿着他所坚决反对的那条道路,狂奔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