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参加大运会的伊朗代表团的团员,在深圳著名的东门老街的服装店购买服装时与售货员讨价还价。
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深圳大运会已近尾声,越来越多的各国代表团成员开始享受“无赛一身轻”的感觉。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完全闲下来,走出赛场的他们充分利用这难得的闲暇,去体会“不一样的精彩”。
“锦绣中华”让我想去真正的长城
在深圳著名的锦绣中华民俗村,记者邂逅了索斯诺夫斯基,醒目的天蓝色胸牌挂带一下子透露出他和大运会有关的身份。果然,这个一头长发、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是俄罗斯代表团的观察员。
“我这次是来向深圳‘取经’的。”下届大运会将于2013年在俄罗斯喀山举办,担任音效工程师的索斯诺夫斯基此次就是专门来借鉴音效经验的。“中国这次在开幕式上的技术做得很完善,我也借机认识了一些中国工程师,和他们讨论并学习大型赛事表演工作的经验。”索斯诺夫斯基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我非常期待23日的大运会闭幕式,因为我将参加大运会会旗交接仪式。”
虽是第一次来中国,但索斯诺夫斯基对深圳并不陌生。出发之前,他已经做了很多了解中国的“功课”,并在他位于喀山的家里上网查到了民俗村的信息,“这里是‘世界最大的现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索斯诺夫斯基说。
无独有偶,拉脱维亚代表团田径队领队也在19日走进了锦绣中华民俗村。虽然他所在的田径队第二天还有比赛,但“实在很想看看运动员村和比赛场馆之外的中国”,所以,他挤出两个小时来到锦绣中华民俗村,“真是太漂亮了,我一定要向我的运动员推荐这里”。
他对这个能让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的地方很感兴趣,“这里的微缩景观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最好、最方便的地方。看了这里的微缩版长城,我更想去看真正的长城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位领队说,他将来一定要去北京圆他的“好汉梦”。
“让世界分享中国货的物美价廉”
东门老街,是深圳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这里聚集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商铺,是经济基础还没怎么打稳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地方。时髦、潮流、砍价、扫货这一类的词汇,通常被用来形容这里。
大运会,是年轻人的天下。因此,“老街”这个被深圳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被大会组织者大方介绍给了各国大运健儿,每天从大运村都有好几班车直达老街,管送管接。于是,老街里一下子多出好多肤色、体形、语言各不相同的年轻“老外”。
来自尼日尔的50米自由泳选手玛丽阿玛,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8月19日下午,当她和记者在老街相遇时,这个酷劲十足的年轻女孩,头上扎着无数根细细的麻花小辫,一款黑色头戴式耳机挂在脖子上,配上她黑色的皮肤和白色的T恤,显得格外帅气有型。其实,她的耳机里什么音乐也没播放,只是一个装饰。她这样打扮就是要充分展示个性和特点,和中国“零距离”接触了一个多星期的她,也希望向中国人展示非洲年轻人青春率性的“新形象”。
不过,首轮出局的玛丽阿玛,脸上没有任何的不快。相反,“老街”倒让她兴致勃勃。在一个服装柜台前,她在一堆棉质T恤中精挑细选着自己喜欢的款式,还不时地让身边的志愿者帮她参谋。最后,她一下子买了6件,心满意足地逛向下一家商铺。她还想给妹妹买双漂亮的鞋,而T恤则是买给自己和好友的,她想让更多的乌干达年轻人分享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
其实,大多数来“老街”的外国运动员,都是冲着物美价廉来的。金融危机的浪潮冲击了全球,很多老牌发达国家民众的钱包都被“缩水”,物美价廉便成了购物的第一黄金法则,而这趟大运会之行恰好可以践行这一法则。于是,在卖头戴式耳机的柜台前,记者看到了加拿大跆拳道运动员的身影。而在运动衣专卖店,英国和匈牙利的运动员则纷至沓来,阿森纳队服、印有欧文和罗纳尔多等球星名字的足球衣,被不断地买走。付账时,这些可爱的年轻“老外”还不忘和店主讲讲价,即使未果,他们也依然高兴地和老板挥手道别。
“中国IT产品的流行震撼了我”
20岁的马丁·穆格万达来自乌干达的马泰利大学,他参加的项目是50米和100米自由泳。
8月20日整整一下午,他都和朋友一起徘徊在深圳的华强北路。这里是深圳的电子和IT产品集散地,相当于北京的中关村。年轻人喜欢的电子产品,小到U盘, 大到电脑、液晶电视,在这里都应有尽有,且价格相对便宜。
来中国之前,马丁就已经计划好,要从中国买电子产品带回国,“这是我此行和比赛一样重要的使命”。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和电子书,是他的购买目标。通过在飞机上结识的一名中国朋友的推荐,他今天来到了华强北路。“我在这条街已经转了4个小时,在价格和性能上进行了综合比较,心里已经挑选好了,明天就直奔目标。”
马丁说,他想给自己买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mp3买给我7岁的弟弟,电子书买给我大哥,我已经看好了一个570元的,iphone则是给我爸买的”。可以说,马丁这次来中国,是带着全家人的期待。
以前对中国并不了解的马丁,只知道中国很大,人口很多。这次参加大运会,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令他意想不到,比如,他觉得中国的大超市“几乎囊括了所有人类需要的东西”,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年轻人中的普及度,让他非常吃惊。“是不是中国每一个青年人都有iPhone和iPad?”马丁问本报记者。
比起马丁,加纳代表团财务官埃尔维斯对中国电子产品的热爱程度,似乎更胜一筹。他和朋友一起从华强北路买走了3台平板液晶电视。硕大的外包装显示,电视至少是42英寸的。当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反复考虑怎样把这几个“大件”装进小轿车的后备箱。“在中国,这种薄薄的电视在城市里已经很普遍,但在我们加纳还没有,我要把这台漂亮的电视,放在我在加纳的寓所里。”埃尔维斯心满意足地说。
在深圳这个不少外国运动员眼中“酷毙了”的地方,一幕又一幕属于年轻人的中外交融正在火热进行,无论在大运赛场上,还是在赛场外。
本报深圳8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刘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