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掬一捧清泉给最爱的人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赴山东河南执行抗旱打井任务纪实

特约记者 魏春 通讯员 曹力 徐殿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02日   09 版)

    8月28日,河南洛阳火车站。不少老百姓手提鸡蛋、花生,挨个车厢寻人。他们寻找的“打井恩人”就是兰州军区某给水团的官兵。

    自2月中旬以来,兰州军区某给水团605名官兵、122台(辆)车辆装备奉上级命令,兵分两路赴鲁、豫两省执行抗旱打井任务。这次任务是该给水团继1996年“百井扶贫”工程、2008年“百井支农富民”工程之后的又一项暖民心、解民困的惠民工程。

    截至8月28日,该团为鲁、豫两省打井133眼,其中为山东打井30眼,为河南打井103眼,可解决300余万农村人口饮水及21万余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闻令而动,12小时内发生的不能不说的事

    去年入秋以来,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省,有2089万亩小麦受旱,其中重旱面积达214万亩,13万群众饮水困难。山东省临沂市遭遇128年不遇的特大干旱,548万亩小麦受旱面积高达508万亩,14万群众及4.4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011年2月18日下午,军委总部急令兰州军区派出某给水团支援鲁、豫两省抗旱打井。

    接到命令不到12小时,该团605名官兵整装待命,9台钻机和水源侦察车、水文普查车、测井车等113台(部)先进野战给水装备集结完毕,整装待发。

    在这12小时内,该团钻井二连指导员刘军利等28名官兵提前结束了探亲休假;正准备离队探亲的钻井一连副连长刘世江等19名官兵二话没说转身回到岗位上;本来3月初才能下连的140名新战士提前下连,一个小时后就随队出征;一连技术员、四级军士长满坦接到抗旱打井的命令后,把刚刚到部队探亲的妻儿送上火车,让她们独自返乡;已递交退休报告的物探工程师陈红焰主动请缨:“作为一名老兵、一名老党员,我要为军旗添彩、为党积分!”

    一营物测保障连上士符红康,妻子正值预产期,接到任务后,他向妻子敬了一个军礼说:“我在钻井台上祝福你们母子平安!”团队技术室工程师杨杰脊椎损伤,固定在身体里的钢板取掉还不到1个月,还在家全休,得知团队要执行任务,主动请缨参加行动,到达三门峡地区后他克服困难第一时间组织开钻,第一个成井出水。

    二营营长赵岳峰18日接到命令时,刚刚拿到父亲癌症确诊通知书。曾为军人的父亲把赵岳峰送出家门,让他赶紧归队,并叮嘱他:“旱情这么重,上级派你们去,这是非常要紧的事情,身为营长你要带战士们一起完成好任务。”当赵岳峰抵达河南嵩县大坪乡宋岭村施工点时,父亲由于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

    井水奔涌,讲述着一口口甜水井的来之不易

    2月底,浓雾笼罩下的山东省沂南县张庄镇新庄村,宁静被钻机的轰鸣声打破。

    “开钻!”10时整,一声令下,该团钻井二连二班班长、操作手沈亚峰推动操纵杆,只见13米高的钻机转盘飞速旋转起来,浑浊的黄色泥浆不断从钻杆下涌出。

    然而,开钻作业不到6小时就遭遇砂石层,采用的泥浆正循环钻进工艺迟滞了作业进度。按这样的进度,半个月才能打成一眼井。望着田地里枯萎的麦苗,望着老区群众祈盼的眼神,团党委立即向上级求援,很快4部潜孔锤钻机到位。钻井二连改用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后,乳白色、黄褐色的泥浆不断从钻孔喷涌而出,钻进速度提高了近10倍。

    官兵分作三班轮流上,钻机昼夜不停歇。26日凌晨,这眼深130米、日出水量600立方米、可满足1700多人生活用水和2000多亩农田灌溉的机井终于成井。当沂南县委书记等领导来连队看望官兵时,惊异地发现许多战士的背包都还没有打开。整整56个小时,他们累了就在钻机上靠一会儿,算作休息。

    南洼村,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的一个小村镇,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吃水比吃油难。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物探水文资料,此地被地质专家判定为贫水区。看着村民们盼水的眼神和枯萎的庄稼,战士们暗暗下定决心,不论困难多大,也一定要打出水来。 

    但是首次打井还是走了“麦城”。打成的第一眼110米深的井,抽了两个多小时只有4立方水。群众见状,无望伤心,大人小孩竟齐刷刷地跪在钻机前,70岁的董莲老奶奶和62岁的杨二奇大爷更是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久久不肯离去。

    群众的泪,是滴在子弟兵心尖上的血。团队随后派出有30多年水文地质勘察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杜文臣,再次实地勘察地形地貌,研究地层结构。

    经过连续几天的勘察,杜文臣初步判断,村子东南角古河道交汇处可能有水。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又派出物探小分队进村,进行电法勘测,地毯式搜索地下水源。经过多次对比论证,终于确定了新井位。

    4月中旬,二排官兵再次在南洼村立塔开钻。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在千年旱塬成功打出一口深180米、日出水量达172立方的甜水井,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村700多人饮用水和9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

    南卿村,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店镇东北角,是三门峡市有名的贫困村,全村800多人,1300多亩耕地。据村里的老人讲,该村干旱的历史足有800年之久。

    一连一排开进南卿村的那天,许多村民放下手里农活,天天守在井场想看着早日打出水来。他们还时常送烙饼、鸡蛋等慰问品到工地上,抢着帮战士洗衣服、挖泥浆坑、抬钻杆。受乡亲们的热情鼓舞的打井官兵,在泥水浑浊的工地上昼夜不停地干。半夜冰冷的泥浆浸透了衣衫,冻得发抖,但没有一人退下井台。

    经过24天的昼夜奋战,一口深320米、日出水量达1200立方的甜水井出现在南卿村久旱的大地上,远远超出了预计480立方日出水量的目标。南卿村沸腾了,缺水800年的历史在这一刻终于被改写。

    3元5角,留下给水兵无私爱民的传奇

    为民送甘泉,却不拿人民一根草。

    钻井三连二排在河南省嵩县田湖镇南洼村打井时,从村民杨旭明家里借了10块砖头压帐篷。归还时,砖头损坏了1块,部队便送去3元5角作为赔偿。

    杨旭明坚持不要,部队非要偿还不可。最后,杨旭明勉强收下5毛钱。他说:“部队与我们的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我收5毛钱作个纪念,留个念想,用它教育南洼村的子孙后代。”

    杨旭明没想到,部队转场撤离后,他在自家的鸡窝上发现了用纸裹好的3元钱。

    5月下旬,四连二排在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南陈村打井,井位定在一片果园里。在施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没有一人摘果子吃。村民王富民感慨地说:“我观察了这么长时间,给水兵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不愧是守纪律的铁军。”

    这就是给水兵!每次转场,部队都要与当地村镇结清水电费,都要自觉赔偿青苗损失。在三门峡和洛阳,由于当地地质资料缺乏和老旧,团队派出两支勘探分队,赴8县54个乡镇勘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每成一眼井,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将普查、物探、测井、成井等全套资料移交给当地政府。

    三门峡市水利局副局长赵新生说:“部队留下的资料,就像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打井队。有了这些资料,我们不仅能管好用好这些井,今后搞水利建设心里也更有底了。” 

    8月27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南洼村采访时,62岁的村民杨二奇正在二楼房顶擦拭刚安装了一个多月的太阳能热水器。他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平生第一次在家里洗上了热水澡。每次看到那一个个比着长的玉米棒子,我就会想到帮我们找水打井的解放军。”

新版所谓中国军力报告凸显美复杂焦虑心态
杨利伟与清华学弟王旭面对面
掬一捧清泉给最爱的人
失去民心的卡扎菲政权倒台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