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雷达到通用雷达的故障检测,从装备电子故障检测到所有电子装备故障预测,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教授蔡金燕实现了制约部队战斗力保障力重大“瓶颈”问题的一次次突破,有效解决了我军武器装备电子系统保障标准不统一、检测设备不通用的问题,她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填补了我军武器装备故障自动检测领域的多项空白。
那是1992年秋季的一天,蔡金燕到部队调研时发现: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官兵用原始的万用表已经不能检测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线路故障,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等厂家技术人员来完成检测维修。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蔡金燕意识到,未来高科技战争,别说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分种都有可能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战场上,我们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蔡金燕决心研制出类似傻瓜照相机一样的自动检测设备,让装备故障检测简便智能、科学精确,让部队官兵好学会用。
她首先向典型雷达故障诊断这一难题发起冲击。这个项目,关键是要利用VXI总线测试技术,快速采集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后判定故障位置。
当时,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国内也只有一两家单位处于研究阶段。蔡金燕带领课题组从学习技术原理入手,收集了千余份国内外相关资料,翻译了80多万字国外学术论文,利用节假日到清华大学向专家请教,编写了50多万条程序代码,设计了上千张电路图纸。
有一次,为了找出某个元器件故障产生的趋势,蔡金燕像着了魔一样几天几夜不间断地盯着电脑屏幕。一百个数据出来了,没有结果,一千个数据、一万个数据出来了,还是没有规律可循。课题组有人劝她:“这样搞下去,何时是个头儿,放弃吧。”
期待的信号多次编程不见成效,急需的数据一再调试没有结果。一个个的困难、一次次的失败,让蔡金燕在坚守中疲惫不堪。每当这时,她就会想到部队官兵们那渴求的目光。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蔡金燕和课题组成员终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先后完成了“通用雷达装备保障工程”、“通用装备电子系统综合检测平台”、“电子装备故障预测”等课题研究,实现了过去检测故障由多人数天缩减为1人几小时,改变了部队演习时保障车队比作战车队还长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作战能力。
探索的路没有止境。由蔡金燕提出的“基于可靠度的电子装备故障预测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特优”的评价,最大效益地实现了武器装备潜在故障预测和全寿命管理,为装备预防性维修和装备前期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蔡金燕所带的团队大多是年轻人,蔡金燕说:“我是站在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肩上成长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也必须责无旁贷地当好年轻人的铺路石。”于是,她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公布于众,把申请的课题交给年轻人,让年轻人挑大梁。
2008年,课题组承担了某型号装备保障设备的研制任务,她带着课题组成员马彦恒一起研究思路、设计方案,并让他担任项目负责人,自己给他当助手。
第一次负责项目,马彦恒既兴奋又紧张,感到心里没底。蔡金燕便针对如何调配力量、把握进度、调动人员积极性等问题,教方法、理思路,鼓励他放手去干。遇到技术难点,蔡金燕还和他一起加班、集智攻关。最终,该项目顺利完成样机研制。申报成果时,马彦恒执意要把蔡金燕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却被她拒绝了。她说:“只要我培养的学生对部队建设有用,我的价值就已经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