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河》中两个孤独的人,一个是在英国小岛上生活的寡妇Sommers,一个是在法国做护林员的非洲人Ousmane。他们走在两条似乎永远也不会相交的路上,直到2005年伦敦遭遇恐怖袭击。他们担心失去消息的儿女,分别来到伦敦,后来在寻找儿女的途中相遇。
寻找的过程充满了让人揪心的不安。他们奔走在事故现场、寻人启事栏前、病房、太平间、警察局、子女居所的邻居中……焦灼不安的妈妈拿着女儿的相片,问她所见到的每个人:“你认识她吗?她是我的女儿。你认识她吗?”隐忍沉默的父亲看起来冷静许多,但当他静静地向人诉说自己对妻子的承诺“我来找我的儿子,我要找到儿子,然后把他带回家”时,同样令人心碎。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那位爸爸和那位妈妈的心一会儿绝望,一会儿又充满希望,他们最终的相遇,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原来是一对恋人。
起初这位白人妈妈还对那位黑人爸爸心存戒备,但是渐渐地,两个人结成了同盟,任何一线希望他们都紧抓不放。当听说他们的孩子是在伦敦袭击前一个小时坐上去法国的公车时,这对父母先是高兴地喊着:“他们去法国了,他们在法国!”随后便是妈妈喜极而泣的画面,那个瞬间让所有人懂得什么叫母爱。再后来,他们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他们的孩子是伦敦袭击中的遇难者!那个时刻,你能够看到的只有悲痛欲绝。
很多人从宏观角度看这部片子,看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看这种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创伤。我是从微观角度看这部片子的。全球化造成的人口大量流动,是我们难以左右的,但是,每个人仍然可以通过微观的努力,用体贴为自己构筑一个相对确定的小世界,以抵御外部世界的无常。
回到这部片子,如果当初两个年轻人都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去向,那么事发后就会极大地减少父母寻找他们的难度和伤痛。虽然结局都是痛苦,但至少可以帮助父母降低寻找时的艰难和不确定。
“父母在,不远游”,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主流,但是再过多少年,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到“游必有方”的。也就是说,不论自己到哪里,在哪里,都可以做到让父母知晓,这也是现代社会子女孝顺父母的新课题。
从操作上看,我们可以和父母确立一个仪式,每周的某个固定时间是雷打不动的电话时间。这个仪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确定性,而这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在这里,确定性是指信息充分,而不确定性则指信息缺乏。如果一种不确定持续的时间太长或者持续的时间无法确定,是令人不快甚至不安的。比如电影中的两位父母,他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生死之前,内心经历的跌宕起伏远远大于知道孩子已经去世后的情绪波动,这就是所谓“知道最坏结果后的坦然”。因为在死讯确定的那个时刻,一切都已成为无法更改的事实,自己能够做的,只能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在不确定的整个过程中,希望与绝望交织给人造成的煎熬才是最折磨人的。也正因此,有人甚至把“不确定性”看成是“生活的头号压力”,而是否能够容忍不确定性以及能够容忍多大程度的不确定,则成为衡量人心理成熟度的标准之一。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需要我们去应付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自己的小世界构建确定性就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小世界越稳定,我们应对甚至抵御外部世界大变化的能量就会越大。如果我们足够聪明,与父母的电话时间还可以成为我们汲取父母人生经验的机会,那么,我们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确定性、是亲情、是生活幸福感,还有通往成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