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人的无数咏月佳句,让中秋节倍添诗意。可如今,很多人过中秋节的主题却是吃月饼和送礼。都市里行色匆匆的人们,还会不会在中秋节举头望月,勾起久违的诗意情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817人进行了一项关于诗歌的调查,87.5%的人表示自己还在读诗,其中15.6%的人经常读。45.6%的人说,“诗歌热”可能不会再出现,但喜欢诗的人永远存在。
为何网友更爱古代诗歌
“诗歌应当是一种简练的语言,给人审美的享受或者强烈的共鸣。”在诗歌爱好者小江看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海子的春暖花开、舒婷的致橡树……这些都是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的诗句。现在的诗却再也不能产生这个效果,只是少数人小范围的吟唱。
调查发现,在网友喜欢的诗歌类别中,古代诗歌占了绝对优势。63.8%的人喜欢古代诗歌,接下来才是现代诗歌(13.5%)、近代诗歌(7.1%)、当代诗歌(8.3%)。还有6.0%的人什么诗都不喜欢。
小江说,现在一些当代诗歌相当艰涩难懂,让人感觉不知所云。而且,近几年又出现了“梨花体”、“下半身诗派”的“诗作”,让“诗人”和“诗歌”成了大众娱乐的对象。
“诗人不能低估读者的鉴赏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教授说,诗歌如果完全不能被传播或理解,也就丧失了诗歌的价值。这个责任应该主要由诗人来负。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能让多数人感受到意境、体会到美的。
当下诗歌的社会影响力如何?调查中,66.6%的人表示不看好,其中39.6%的人认为“影响力很小”。
至于原因,63.4%的人直言是“优秀作品少,诗歌质量低”;48.6%的人认为是“诗歌脱离现实生活”;27.6%的人认为是“媒体报道太少”。
“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就没有诗歌。如今,仿佛文化就是余秋雨,学术就是百家讲坛,文艺就是赵本山,电影就是冯小刚,文学就是王朔。我们的社会还需要诗歌吗?”民意中国网一位网友留言说。
调查中,60.7%的人认为现代人普遍功利浮躁,越来越不具有诗意;56.8%的人认为现代人压力大,缺乏欣赏和品味诗歌的闲情逸致。
64.8%的人认为这个时代需要诗歌
尽管多达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不看好诗歌的影响力,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姜涛仍然认为,“人们对诗歌淡漠”的印象并不准确。“我们有时在北大办活动,会来五六百人。日本、美国的诗人都感到很惊讶,在他们国家关注诗歌的人要少得多。我觉得在当代中国,人们不一定读诗,但还是有诗歌情结的。”
“或许诗歌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即使是商业气息最浓厚的房地产商,都会引用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汶川地震中最感人的不是小说、散文,而是诗歌。”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职员刘历峰说。
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张伟特认为,任何经典都需要沉淀,也许要到几百年后,我们才能较为公允地判断,哪些是可以汇入民族精神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存在于大量的创作尝试中。读者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并且有耐心去参与凝结经典。
调查中,超过六成(64.8%)人认为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34.9%的人认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需要以诗言志;32.0%的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诗歌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说,诗歌是建构精神家园的重要形式。这个时代需要诗歌,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心声和一个东方大国的文化气度。
他认为,比起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现代诗的“巅峰”,如今正是“安静”的时期,诗歌不再成为公众事件。当人们不再过度关注诗歌的文化功能时,诗歌创作者也可以用相对安静的方式表达和写作。
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诗人情怀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诗歌?63.3%的人选择“言之有物,富有情感”;60.7%的人认为要“与读者产生共鸣”;60.5%的人认为要“反映、反思当下生活”;49.4%的人认为需要“坚守诗人情怀,以诗言志”。
诗歌到底是为个人写作还是为群体写作?谭五昌认为,诗歌当然有自娱功能,但还是有社会性、集体性的。汶川地震后,成千上万的诗人拿起笔来,纪念同胞,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抚慰,这是诗歌的至高境界。
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宋溟看来,诗歌的社会功能不是启蒙,不能让它承受这么沉重的任务,“能依靠昆曲去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吗?这显然是因果倒置。审美的培养不是几首诗歌能解决的。”
1996年,臧峰宇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15年来他一直没有间断诗歌写作。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诗歌爱好者”,这种从中学就开始的对于诗歌的情感,他认为是一种“文化眷恋”。他说,每个人都可以用诗歌表达生活和心声。诗歌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诗人情怀。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情。一位母亲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拉着女儿艾黎的手,走上一座桥。因为连日阴雨,水流湍急。艾黎抬起头,突然大叫:‘黄河入海流!’”
“她在阳光下奔跑,无师自通地即兴作起诗来:‘叽叽叽,我是一个小母鸡!’她大概是因为吃了小朋友妈妈做的鸟窝蛋糕想到的吧。”
这位母亲说:“这叫有诗意吗?也许远远不够,但艾黎是一个3岁的孩子呀。路边的灌木丛每天都会长出新芽,让孩子的诗情画意也发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