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工作经验门槛开始松动
在工作5年之后,28岁的赵璐考取了南开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2011年,南开招收了363名MBA学员,像她这个年龄的比比皆是。在这些人里甚至能够找到24岁的学生。目前担任MBA学生联合会主席职务的就是一名26岁的女孩。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3年工作经验是MBA教育的一个门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刚刚够到这个门槛,就迫不及待地跨入了商学院的门。赵璐说,很多同学在只有两年半工作经验的时候备考,等到录取时,恰好符合3年工作经验的要求。在笔试上,他们往往比年长者更具优势。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MBA中心主任薛有志教授说,国内同行普遍发现,MBA的报考群体平均年龄明显下降。十几年前,读MBA的多是身处企业高层的管理者,很多学生比老师年龄还大,他教过的最年长的学生是60岁。如今,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轻学生越来越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刚刚宣布从今年秋天开始启动一项新的招生计划。该校400个MBA招生指标中,将有最多20个名额留给校内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无须参加全国联考,也不需要全职工作经验,只要通过材料评审和面试,就可以像保送其他专业一样,保送攻读MBA学位。
北大曾设想能有10%的学生不参加全国联考,最终公布的计划显得更为谨慎,不超过5%。
此举在小范围内取消了工作经验这个门槛。这无疑将进一步拉低MBA学生的平均年龄。一位质疑者形容此举是在“注水”,称其违反了MBA教育的规律。“学生仅掌握书本知识,缺乏企业实战及社会经验,不正是纸上谈兵吗?无管理经验如何体现工商管理的‘管理’两字?”
光华管理学院对此解释,对于没有全职工作经验的这一部分群体的招生名额是严格控制的。在考虑这一项招生政策时,征求过学生群体、老师、雇主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也借鉴了国内外商学院的经验,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也会有特别的设计。当然试点的效果如何,“还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在计划还未获批和公布之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信忠教授就曾向国内同行透露过这个设想。他说,MBA教育给人的印象是一定要有工作经验,但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招生的要求,任何一个优秀的商学院都不会把它作为一个死框框。在欧美国家,只要学生优秀,是不管工作背景的。
事实上,徐信忠本人就是从北大地球物理系毕业后直接到英国读MBA的。他戏称,按照国内MBA的招生要求,自己当时属于不合格的候选人。
学费越来越贵,晚考不如早考?
赵璐在天津一家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拥有5年的工作经验。她相信,这份工作令她更加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注重实用,MBA是能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的教育。”她说。
未来两年里,赵璐的大多数晚间都安排了硕士课程,她将为此支付7.2万元的学费。她将此视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投资。
很难说这笔投资是不是划算。对本届学员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从2012年开始,南开大学MBA的学费就将上调至8.5万元。
在庞大的MBA教育市场中,这是一个适中的价格。在北京和上海,有几所大学的MBA学费涨到了十几万元。譬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全日制MBA项目为12.8万元,在职MBA项目为18.8万元。北大光华MBA国际班为14.8万元,全日制班为13.8万元。同时,也有一些名气不高的学校,将学费定为两万元的低价。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教授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重点高校的MBA学费仍然处于低位,随着国内高校MBA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将继续上涨。南开商学院在招生材料中告诉候选人,经过调查,该院2005年~2007年毕业的MBA中,年薪15万元以上的已达75%以上。
在互联网上,有人感慨:如果你想考MBA的话,早考、迟考反正都要考,学费越来越贵,最好早点考。
赵璐庆幸自己“早点考”了。她考了两次,第一次从南开落榜后,可以调剂到一个学费更加低廉的学校,她选择了重考。
报考者更年轻了,也更理性了
今年是中国正式引入MBA教育的第20年。有9所商学院自豪地宣布自己与这个年份有关。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等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了合作培养MBA的尝试,但MBA在中国获得正式的“准生证”是在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获准试点招生。当年10月30日~11月2日,“全国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协作小组”在南开召开第一次会议,产生了《工商管理硕士试行培养方案》。
在人们还“弄不清MBA和NBA差别”的1991年,全国只有94名MBA入校。2010年则总共录取了35777名MBA,招生院校也从9所扩大到了236所。
在南开大学9月10日庆祝MBA教育20年的庆典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仝允桓将中国与美国做了一个比较。1974年,美国GDP为1.46万亿美元,颁发MBA学位32820个。2010年,美国GDP达到14.66万亿美元,颁发MBA学位约16万个。这一年,中国GDP已经达到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20年里,累计招收MBA约28万,其中获学位者约16.5万,几乎只相当于美国一年的数量。
两相对比,仝允桓说:“中国需要更多MBA。”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国内企业在此过程中创造的管理经验,都为MBA教育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1983年开始,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都占硕士学位总数的24%左右,而中国还不到5%。张玉利也据此判断,MBA教育在国内仍有巨大空间。
MBA是中国出现的第一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不同的是,专业学位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特定职业的人才。迄今为止,国内先后设置了38种专业学位。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从声誉上来看,MBA在其中均处于领头羊的位置。
据张玉利介绍,南开大学每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近1000人,其中至少有350个名额留给了MBA。
薛有志认为,以前很多人没有别的选择,要读专业学位,只能报考MBA。在目前有38种专业学位分流的情况下,MBA仍是最受追捧的种类,这说明人们愈发认识到,MBA所给予的是其他学位给不了的。如今的报考者虽然更年轻了,但相比过去也更加理性了。
在薛有志看来,年轻人的大量涌入也给众多商学院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不是功成名就来镀金的,而是带着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交了高额学费来的。这要求商学院必须变革,提供适合的教育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且,企业的要求大幅提高,MBA学员的期望大幅提高,国内商学院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在清华大学庆祝MBA教育20周年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指出,目前我们的生源背景越来越多样,既有经验非常丰富、专业背景很强的,也有工作时间很短的。商学院应该在课程设置上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仝允桓曾在一个场合听几家商学院介绍各自的特色,7家学院中有4家宣传自家MBA的长项在于“金融”,还有4家将“国际化”列为自身特色。“金融+国际化是目前最吸引考生的噱头”,仝允桓说。
只有噱头是不够的。仝允桓也注意到,最近几年,社会上对MBA教育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他认为这是好事,就像MBA在美国经历过的那样,外界的批评将产生动力。
至于许多报考者选择MBA的重要目的——在一个类似于高级俱乐部的地方积攒人脉资源,看来变得不那么重要了。28岁的赵璐说,身边的同学多数跟自己一样都是职场新人,这种人脉还能算是过去的那种“人脉”吗?她所看重的,仍是MBA教育本身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本报天津9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