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15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走基层·百姓生活实录

“烤串哥”的生意经

本报记者 辛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5日   11 版)

    编者按:目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展开,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反映民情,成为2011年一道独特、亮丽的舆论风景。走进基层,方知民间冷暖,走近百姓,体会民生疾苦。从今天起,本版开设系列报道栏目《走基层·百姓生活实录》,以纪实形式记录下一些小人物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百姓和小人物,支撑着我们这个不断前行的国家和民族。也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所处的改革年代才更加动人和充满希望。

    十几个马扎,四个小桌子,一个环保烤炉,这就是“烤串大哥”王福田的挣钱工具。每天晚上,太阳一落山,他就开工了。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一个小白领微醺着,有一搭无一搭地问老王。

    “今年生意不好做。”老王顿了顿,“我有四个小摊,夏天平均每月两万多块钱吧,冬天生意差一点。”

    “纯收入?”小白领的酒劲消了大半。

    “对!”老王回头看了一眼说,“我挣得不算多。我有个老乡,一个不大的烤串店,一年能挣三四十万呢。”

    小白领瞪着眼,囔了句网络用语,“王哥,你让我瞬间石化了。”

    老王没听懂,也不再搭茬,继续烤他的串。

    老王今年46岁,河北邢台人,2004年来到北京后,在朝阳区十里堡某小区的一家饭馆门口,租用了一个3平方米的小隔间,每月向饭馆交1000元钱的租金,生意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做起来了。

    白天,他住在附近的一个平房里,20平方米,月租500元,一家四口,两个上下铺。老王的床头有个书架,整齐地码着上百本《商界》杂志,他说这是他的精神食粮,从2003年开始,每期必看,“我就是想看看人家的成功经验,给自己鼓鼓劲。”他说。

    说着话的时候,他老婆在旁边插话,“改天全都卖了。这玩意有什么用?净耽误做事。”

    老王斜了她一眼,“一年得说好几回。能卖几个钱?知识和废品哪个值钱?”

    老王说,自己过得挺有奔头,再攒点钱,就准备开个饭馆。“姑娘和儿子都在职高学炒菜呢。”说到这里,老王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高档小区,“今年过年,我准备回老家买套房子,养老用。”

    老王说,别看自己在这城市里不起眼,自己的故事可不少,他用手比划,说,“这排平房里,都是做小生意的,人人都有故事。”

    老王1984年高中毕业后,托人进了县里的化肥厂成了合同工,一个月36元钱。后来,县里有朋友去海南倒腾摩托车,他看着心里痒痒,就下了海。那会儿,海南刚成特区,有免税政策,老王和朋友先走轮船再用火车,把摩托车运到河北,再卖掉,慢慢地有了小资本。“其实就是挣个税的差价,”再后来,他开始做各种小生意:倒腾瓜子,买卖五金配件,开门市部,腰包就慢慢鼓起来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有了二十几万元的存款。再后来,他被人忽悠了。有朋友找他合股办一个出租公司,刚开始,一切还挺顺利。

    “我那会神气,给自己弄一专车,还雇了一个司机呢。”说到这里,老王还嘿嘿地笑了起来。

    不到半年,他的一个合伙人从银行贷了款,跑路了,公司被没收,老王说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没有了工作和本钱,老王又回到农村种地,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只好四处举债过日子。借了十几万元之后,他感觉自己没脸在家乡混下去。2001年,他带着全家去了一个钢管厂,一个月1200元,老婆在工厂边上开了个小饭馆,日子也过得凑凑活活。

    有一次,一个远房亲戚打来电话,说在北京三里屯卖羊肉串,每月能挣一万多,老王心里一痒,带着全家就来京了。那年,是2004年。

    7年来,他在朝阳区十里铺周围的餐馆门口,从一个摊位租到了四个摊位,还招了三个伙计,收入也多了起来。

    老王说,他赚的都是辛苦钱。白天得买肉、切肉、串串,晚上,老王和三个伙计分别盯一个摊,忙到深夜1点回家,早上7点起床继续干。“人都是连轴转,也挺累的。有一次,老婆切肉时睡着了,菜刀掉在地上,一下子吓醒了。”

    老王算了笔账,四个摊位,夏天挣得最多,冬天最差。最好的年头,一年能挣二十多万元,这两年也有个十七八万元。老家的欠账早就还清,自己慢慢地也有了积蓄。

    “我挣得不算多,做这个买卖,只要位置选对了,挣得更多。我有一个老乡,一年能挣三四十万呢。”老王说,“不过,也不是人人都能挣钱的。我一个亲戚,听说我干得还行,也来北京烤串,不到半年就赔光了,现在回家了。”

    有人向他请教“怎么才能挣钱?”老王说,一个是位置,另一个得勤快。“做小买卖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什么秘密。只要位置选对了,挣钱就很快。选不对地方,白搭工夫和钱。另一个,得能吃苦,得勤快。我烤串的时候,常听客人聊天,好多人在那里说大生意,一帮人喝大酒、吹大牛。没过几天,他们又来了,说的还是那些话,光说计划,没行动。我觉着吧,不管做啥,得实干,得出力。”

    今年,老王的生意明显不如往年。

    “2008年以前,钱好挣。现在,我得少挣三分之一。这都是金融危机闹的,什么都涨钱,羊肉每斤贵了5元、木炭一袋子贵了40元、租金涨了200元、小工的工资涨了300元,就是客人的工资不涨。晚上出来吃喝的也少了,我的利润越来越少。”老王叹了口气。

    多年看杂志,老王说起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也是头头是道。“国家4万亿钱花完了,再怎么拉动?如果各种东西再涨价,工资不涨,好多小买卖就不好做了,最终国家也会受损失,这是个循环。大家不出来吃吃喝喝了,我们怎么挣钱。”

    晚上不忙的时候,老王也会给自己烤上几个串,喝上一瓶。他说,来吃串的都是老街坊,有时候,也送大家点串,“我自己弄的肉串干净,都是老客人,我不能骗他们。”

    有客人在那里探讨经济问题,老王总会想办法插上几句。最近,他喜欢上了郎咸平的节目,有时间就在家上网看。聊天的时候,他的口头禅都改了:郎教授这样说……,郎教授那样说……。

    有客人拿他开玩笑,“你懂得不少啊。”

    老王总会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是做生意的,得懂消费和市场。大家都不消费,我就没市场。”

    生意好的时候,老王会哼唱几句。生意不好的时候,他总要和身边人说说转型的事。

    明年,他的儿子就要职高毕业了,老王开小饭馆的计划也在进行中。“中国人不就喜好吃吗?只要位置选对,餐馆能挣钱,无非就是挣多挣少的事。”老王说。

    有时候,想想过去的这几年,老王也有自己的感慨,“当年在化肥厂的同事,现在也有过得不好的,上班的也就一个月拿一千多,日子紧巴巴的。要这么比,我这还算好的了。”

    他自评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抱怨,“人要是不怕累,都能挣到钱。‘老天爷饿不死个瞎家雀’,这话没错。”

逐字之争:刑诉法修改激烈博弈
耿彦波:没有文化遗存的城市苍白无力
“烤串哥”的生意经
纪录片远离现实拷问媒体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