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1年09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校园来信

别让心理健康课成“拿学分课”

若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6日   02 版)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教育部此次的要求也可谓与时俱进。不过,笔者想提醒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会让大学生受益良多,但如果实施的效果不好,就有可能陷入“拿学分”的泥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来实施的。说实话,现在的大学生公共必修课还真不少,如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但是,越是公共必修课,往往越得不到重视。《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过“公共必修课”在大学里遭遇的一些尴尬:在不少同学眼里,公共必修课根本没法和专业课、选修课比,为了挣学分,大学生争抢“厚道”老师;而平时“选择性逃课”时,这类课一般都是首选。

    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设置的学科,开设之前,有必要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可能存在种种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和分班制度。在许多高校,“公共必修课”大多是以大班教学为主,比如,从上个学期开始,四川大学就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学研究者格桑泽仁说,四川大学这么大规模的学校,心理老师的缺口还有近10人。心理健康课小班化教学效果会更好,但由于师资缺口严重,现在该校的心理必修课还只能以300人左右的大班化教学形式展开。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现象更普遍。(《中国教育报》9月4日)

    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尽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课程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但是,由于受大班教学和学科地位等条件限制的原因,落实到实际中很难实施,往往大多数情况只能是教师一对多地机械式授课,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三是考核制度。许多公共课程最终的考核就是闭卷考试,这就造成学期末划重点背书的情况,学生的最终目的不过是通过考试、拿个学分而已。闭卷考试的弊端是考试模式僵化死板,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较多,在期末复习时苦不堪言,更不招学生“待见”。

    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托高校许多现实的条件,如果现实基础条件不牢,则会远离预期目标。

若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9月16日 02 版

领导为什么不愿去“全裸”的白庙乡
你有权保持沉默
“丢人”的稿费,该涨涨了
甩掉那个难缠的人
教授实名举报岂能是个人私事
别让心理健康课成“拿学分课”
艾滋烧伤女的救助困局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