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9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他们在“电力天路”建设中立下奇功

史志强 聂中成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30日   10 版)

    9月26日,新华社对外宣布,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格尔木至拉萨±400KV直流段塔基和线路已全部完成验收和消缺,拉萨换流站的建设也已进入收尾阶段,这意味着该工程有望于10月底全线投运。

    穿越莽莽昆仑、跨过唐古拉山的“电力天路”全长1038公里,它的建成投运,将结束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曾在西藏电力建设中屡建奇功的武警水电部队第二总队官兵迎难而上,承担了“电力天路”工程中五分之一的工程施工任务。

    为了架设天路,建设者们什么苦都能吃

    武警水电部队第二总队八支队是全军和武警部队中惟一具有国家输变电资质的部队。他们承建的两个标段总长212公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是青藏联网工程平均海拔最高、穿越冰土层最长、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施工区域之一。

    官兵们在得知部队承建了青藏联网工程任务后,纷纷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现任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韩慧是第一个主动提出申请的女同志,她说:“虽然到高原工作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作为一名电力建设者,如果不到青藏高原参加建设,一辈子心里都会有遗憾。”在青藏联网工程10个施工项目的总工程师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八支队七中队上士、测量队队长徐志明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去年7月,他到工地后,主要承担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带领5名官兵,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营地,他们都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症状。

    为了克服温度过低对仪器准确性的影响,徐志明经常将冷冰冰的测量设备揣在怀里,用身体温暖仪器。长时间在高原缺氧环境里作业,致使他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就这样,测量队官兵在短短4个月里,完成了全线200多公里501座铁塔基础复测任务,为基础工程提前20天完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4047号塔基是整个标段施工难度最大的基础,八支队的第七中队的党员示范岗就建在这里。由于山路陡峭连骡马都上不去,党员们趟着齐膝的积雪,靠着肩扛手提,硬是把40余吨的沙石骨料和搅拌机发电机等设备运到了施工现场。

    科学创新,化解高原冻土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

    “青藏高原的海拔有多高,青藏联网线路工程的建设标准就有多高”。为彻底解决高原冻土施工这一世界性难题,官兵们对沿线地质条件进行反复勘测,并针对不同地质、地形条件的基础,制定不同施工作业指导书,分层次进行技术交底,使每名负责现场管理的官兵都能掌握相关技术要求。

    高原冻土施工关键在控制温度,温度低了,混凝土无法凝固,温度高了,冻土又遇热融化,基础会产生漂移。经过反复实验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混凝土入模的最佳温度参数。

    在铁塔组立中,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输电线路技术,采用“大吨位吊车机械化组塔”、“内悬浮内拉线铁塔组立”和“多种机械配合组立”等先进作业方式,将组塔效能提高了35%。

    拉萨换流站是青藏联网工程终端换流站,水电部队承担了土建工程施工任务。换流站所处的林周县,冬季最低温度在零下25摄氏度,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40%。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既要浇筑好混凝土,还要保证质量可谓难上加难。

    面对困难,项目部主任马建荣与技术骨干经过反复实践,在电力系统工程中首创暖棚搭设保温法。他们用钢管和帆布搭设一个大空间暖棚,在暖棚内架设18个直径为1米的火炉24小时加温,在屋内搭设平台,用36个取暖器进行升温,使暖棚内温度始终不低于10℃。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及防火需求,项目部每天派两名保温员和两名保温措施检查员,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对混凝土进行24小时测温监控,确保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受到青藏联网工程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成功实现“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的目标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解放军进藏官兵修川藏公路的时候,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倒下,青藏公路建设中,也牺牲了上百名官兵。而新世纪初的青藏铁路建设,虽然有先进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也发生过高原病死亡的病例。为此,这次“电力天路”工程建设伊始,总指挥部就给医疗保障定下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的目标。这也是武警水电部队首次承担如此高海拔、长战线、大规模的医疗卫勤保障任务。

    为确保近万名建设大军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医疗保障官兵借鉴青藏铁路建设医疗保障的成功经验,首先科学制定医疗保障方案。他们在长达1038公里的青藏线上,每30公里建起一座能随队巡诊的一级医疗站,每100公里建起了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二级医疗站。这些医疗站与位于格尔木、拉萨的两家三级医疗机构,构成一个覆盖整个青藏联网工程施工区的立体医疗保障防护网。

    据有关人士介绍,每个二级医疗站的医疗水平都配备了制氧机、高压氧舱、呼吸机、便携式黑白超声诊断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部分病号都能在二级医疗站得到治愈。一级医疗站则是全线医疗保障的前哨,这里的医务人员和建设者们同吃同住,白天坚守在工地现场,晚上还要到工人帐篷去巡诊。

    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环保要求最高、气候挑战性最大的37基沼泽地冻土桩基位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安多境内。在去年11月的安多大会战中,医务人员组织了一批便携式氧气装置,在施工人员携带氧气装置作业的同时,保证每一基塔下都有一名医护人员守护,进行一对一的医疗保障。由于低温缺氧致使很多工人都产生了高原反应,患上了感冒。仅安多卫生所就救治高原病443人次,其中高原肺水肿12人、高原脑水肿5人,所有病例均无外送,成为青藏交直流联网医疗保障的一个典范,得到总指挥部的高度赞誉。

    从工程开工至今,医疗保障官兵已经成功救治了10.8万人次在施工中生病的参建者,实现了零死亡、零伤残、零高原病后遗症、零鼠疫传播的“四零”目标,这在任何青藏建设工程的项目中都是史无前例的。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副总工程师丁燕生称医疗保障官兵是“电力天路”建设者的守护神,“他们打造的生命方舟给建设者们吃了定心丸,正是他们坚强有力的保障使得工程提前一年完工。”

告诉你一支真实的印军
武警四川总队探索警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他们在“电力天路”建设中立下奇功
战场难题就是科研课题
《飞虎情缘》纪录片在京举行首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