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招生成本高、教学成本高、管理成本高

“三难三高”的中职教育历史欠账太多

本报记者 甘丽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0日   11 版)

    “我理想中的中职校长只管教学,就抓质量,不需要为经费担心,但估计我是等不到这一天了。”邓国平半开玩笑地说。

    邓国平是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的校长。作为湖北省中职学校的“排头兵”,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级首批示范建设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多达10000余人。

    “中职学校有‘三难’、‘三高’: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招生成本高、教学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社会上有一种印象,觉得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已经够多了,而邓国平认为“历史欠账太多”,中职投入依然不足。

    教学设施不足:学生“会”而不精

    邓国平分析,对于中职教育的投入,武汉市在湖北省力度最大,而湖北省则在中部省份处于前列。如自2005年以来,武汉市两次投入近3亿元,用于武汉市中职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但他认为“投再多也不够”,中职教育太“烧钱”。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属于湖北省重点专业,在武汉市数一数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不仅需要学习操作数控车床,还需要学会操作普通车床、铣床、钻床。每一种设备有进口、国产之分。一个学校,全部买齐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所学校,目前数控技术应用和相关性很强的模具制造专业总共有150台(套)设备,其中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各占一半。这些机床数量不够,更谈不上先进。

    教学设备不够,逼得有些学校只好减少实训时间。2005~2006年,中职学校处于招生的高峰期,学校的设备三班倒,周末也开班。据邓国平的了解,大多数学校的实训教学都停留在让学生“会”的层次,而不能达到精通。

    除了购置设备,日常的消耗性投入也很大。车床上用的刀具,好的上千元一个,差的也要几十元一个。车床一开耗电就是几千瓦,光水、电、设备维护的成本就不小。

    比如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一个头模需要200多元,几剪刀下去,一个头模就消耗掉了。一个学生要精通,起码要练习几百个头模,投入几万元。而一个学生一年才交2400元,按照精通的要求培养,学校就要倒闭。

    从2001年开始,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而不少中职学校只能维持基本运转,很难拿出钱来改善教学设施。

    邓国平曾到上海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参观,对于单台价值高达5000万元的进口设备印象深刻。“按照这样的标准,任何地方政府都投不起这么多钱。”

    他认为,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上,存在专业不平衡、校与校之间不平衡、地区不平衡,历史欠账太多,只能向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倾斜。

    中职师资:校长看中的人事部门不认可

    对于师资的现状,邓国平坦言自己很不满意,不满意到学校的老师对他都有意见了:“我们真的这么差吗?” 而在邓国平看来,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做的还是“知识拷贝”的工作——把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再拷贝给自己的学生。

    开学后的一天,他去学校巡查,发现有5个班在上计算机课,统统都是在教室上,了不起有个投影仪,都没有用电教室,1000多套计算机成了“摆设”。搞讲授型教学是老师根深蒂固的习惯。

    去年学校招了5个老师,不需要培训上岗、符合邓国平理想中的中职教师要求的只有一个。这位老师是教美发和形象设计的,作为社会人员考进来,本身学的是油画,在北京开过面部化妆工作室,为很多明星化过妆。

    邓国平分析,中职学校的师资,从存量上看,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目前只能进行培训。对于新进的老师他希望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人事部门的招人制度和中职学校的实际需求不符。学校提出新招教师至少要有5年的工作经验,人事部门不认同这一点。而对工作经验的严格要求在德国是职业学校招聘的“硬杠杠”。

    令他苦恼的是,他看中的企业工程师调不进来,更别说技术工人了。按照现有人事政策,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作为事业单位,需要市级人事部门定编,而事业单位“逢进必考”,这些工程师或技术工人很难通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

    政府投入:根据质量标准定预算

    近年来,武汉市中职学校一直处于生源减少的压力之下,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为7.8万余人,比去年减少近1.4万人。武汉市属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只有一两所与去年持平,其他的基本都萎缩了。

    其实,高中少招几个学生不会怎么样,但中职会“垮”。

    从统计数据看,坐落在国家级高新技术示范区——武汉光谷的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85%的毕业生在光谷就业,被称为“光谷中专”。“我们现在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产业招不到工人。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大量还处于低端制造业阶段,在很长时间内都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以前来武汉市投资的企业首先关注的是地价是否便宜,现在关心的首先是能不能招到工人。”

    邓国平认为,除了资金投入外,宏观政策层面,政府需要对初中毕业生有序地分流。

    据统计,湖北省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8~2009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邓国平算了一笔账。学校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武汉市财政每年固定投入约2000万元,二是学费,每生每年2400~2800元,三是一些专项费用。比如学校刚搬新校址,政府有补贴。武汉市政府分两次投入近3亿元资金,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属于分得蛋糕最大的学校之列,目前已获得800余万元。

    目前财政实行的是固定拨款,而不是生均拨款,学生多的时候,人均才1500元,学生少的时候能达到人均3000元。

    邓国平分析,根据预测,2013年,初中生源将见底,然后进入缓慢回升、相对稳定阶段。学生人数不会有太大变化,变化的是政策。

    关于投入,邓国平认为不可能得出一个静态的数字。国家应该为中职教育制定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预算,并按照该预算来进行相应的财政支持。

“三难三高”的中职教育历史欠账太多
半个世纪撑起学校产学研一片天
高校生源危机引出的“蝴蝶效应”
云南10万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导航设计大赛
中国选手首次角逐世界技能大赛
职教视野
华硕:奔跑在梦想之路上的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