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挑战自我才能挑战未来

本报记者 周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6日   T01 版)

    如果说两个月前的深圳大运会是一场大学生的体育盛会,那么即将在大连理工大学拉开帷幕的“挑战杯”竞赛决赛则是一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盛宴。

    金秋十月的大连理工大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可爱的“星海宝宝”和“挑战青春 创新未来”的旗帜。来自全国305所高校的2900余名师生齐聚浪漫之都大连,共享这一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挑战杯”竞赛决赛,首次在非省会城市、非直辖市举办,也是第一次在东北地区举办。更重要的是,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新的目标。因此,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赛会的主题,而从精英型向兼顾大众型方向转变则是赛事的重大变化。

    这项发起于1989年的赛事历经二十二载的创新与探索,由最初52所高校参与的展览比赛,已经发展成覆盖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千余所高校和200多万大学生参与的科技盛会,成为我国参与人数最多、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众多优秀创新型人才从竞赛中脱颖而出。

    创新是青年人的优势,挑战是青年人的本能,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高校“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的未来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正是因为“挑战杯”,创新的种子在许多青年人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从各类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胡铃心、邓中翰、刘庆峰,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有他们当年在“挑战杯”上获得的肯定和激励。

    挑战体现在赛事的组织上。每一届“挑战杯”都有新的变化,今年的大赛首次邀请了海外高校参与,俄罗斯作为主宾国参加;设立了世园会主题展区,大批“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获奖作品参展,演绎“绿色”主题;邀请港澳台和海外学生代表与内地学生代表共同举办国际青年创新论坛,展开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应用网络评审、微博互动、“挑战杯”官方网站、网上论坛等新媒体,搭建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互动平台。

    挑战体现在赛事的报道上。一个赛事,如何每届都有新意,成为中国青年报《挑战杯特刊》报道组的挑战。报道赛会的新思路、新趋势,从赛会的新气象引发新的观察、分析和感悟;借用时下流行的微博形式,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借助校媒记者的力量,写出同龄人眼中的参赛明星;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对赛事如何完善进行思考。

    挑战体现在赛事的服务上,大连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工作组提出的口号就是“挑战在你眼前 我们在你身边”。学校招募了近1400名志愿者,分成接送站组、医疗卫生组、导游咨询组、后勤保障组、安保组和随队组6个小组。经过通讯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等不同培训内容的志愿者们,在为“挑战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挑战未来,更重要的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有能力去挑战未来。“挑战杯”给了大学生挑战自我的平台,更给了大学生挑战未来的方向!

“一根筋”四年不舍
让更多青年分享创新盛宴
挑战自我才能挑战未来
李晓:抱着西瓜来挑战
人物微博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