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丁若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之路

本报记者 周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0日   10 版)

    丁若垚是个一米八左右的大男孩,展台上却放着3个穿着漂亮裙子的洋娃娃,吸引了不少同学尤其是女孩的目光,这个东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的是纺织品生物处理,这次来参加“挑战杯”终审决赛的项目是一种麻类纤维的生物脱胶技术,而洋娃娃的裙子的材料就是运用这种技术生产的。

    小丁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东华大学读的,本科时的专业是生物工程,读研时转到了纺织工程专业,这也是东华大学的优势专业,而他现在的研究方向就是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的结合点。

    麻,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就是麻纤维。麻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的功能,不过传统的化学脱胶工艺,污染大,成本高。

    在导师的指导下,丁若垚开始研究如何运用生物技术进行脱胶,古代对麻类材料的加工采用的是“沤”。“简单说,就是把麻原料放到一个大池子里,然后加入‘老汤’,沤上3个月,其实就是靠里面的菌种产生作用,细菌把麻类上的胶质‘吃掉’。”丁若垚解释说,不过这种方法周期长,劳动力成本高,而且生产出来的精干麻比较“粗”,如果能把“沤池”里的主要菌种找出来,并大量培养,就可以加快脱胶的速度了。

    丁若垚和他的同学在浙江的一家小厂里蹲了几个月,不断地取样、筛选、培养,后来又和湖南沅江的一家企业合作,历经菌种筛选、实验室实验、工厂中试和工业化大生产,终于获得了项目的成功。“我们经历了近百次失败的实验、专家的质疑以及工厂的怀疑,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最终实现了这个项目产业化的成功。”回想起两年多的攻关过程,小丁很淡定。

    采用了丁若垚团队的生物脱胶技术,麻类纤维脱胶只需要6~7个小时,大大缩短了时间,而且同传统的化学脱胶工艺相比,由于不使用硫酸、氢氧化钠等化学试剂,因此可减少90%的化工原料用量,减少60%的污染物总量,降低能耗和生产用水各50%,每吨产品降低成本800元以上,质量还能提高1~2个等级。

    小丁的技术已经申请了15项专利,现在已经有两项授权了。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技术在湖南沅江的一家公司开始应用了,产品年产3万吨级,主要销往国外。

    本报大连10月19日电

培育独创思维至关重要
丁若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之路
一次希望与救赎的调查
领队心语
灾后缺粮 应急有新招
为大学生就业难“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