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高技能人才赛场畅言:

制造强国要有中流砥柱

本报记者 李剑平 通讯员 张千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6日   06 版)

    10月25日,第一场仪器仪表工实操比赛结束后,裁判检查完成情况并听取选手解说。

    “设计再好、工艺再完美的图纸,如果没有高技能人才给干出来,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参赛选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李志军在“振兴杯”决赛现场道出了高技能人才在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不管国际市场竞争多么激烈,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多么艰巨,最后都要归结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高技能人才这一重要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说,过去进城农民工是中国建筑业的主力军,可建造北京奥运会“鸟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等超大型或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一般的农民工就胜任不了。因为钢材的切割、焊接都需要数控机床完成。  

    “培养和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中国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董石麟院士说。

    高技能人才是发达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

    同样一款飞利浦品牌的电动剃须刀,由中国企业制造并出口到日本的价格在2000至3000日元之间,可是由日本株式会社制造的价格就在15000至40000日元之间。一中国企业家在东京都秋叶原电气一条街看到这种现象后,深受刺激。

    “在国际市场,‘中国制造’某种程度上就是低廉产品的代名词。”这名中国企业家对记者说,中国制造业要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中、高端进军,实现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尊琪说,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现在正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提高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离开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就寸步难行。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亲身接触与调查,在我国引进各种专业机械设备和技术项目过程中,德国派出的大量专家是由技师与高级技师担纲主角。德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因为该国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其社会地位也受到公众的尊重。

    自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把重视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并纷纷颁布高技能人才国家战略。高技能人才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技能人才在“高精尖”领域如鱼得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承纬说,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索夫就是一名技工。巴索夫从技工学校毕业后一边做氙灯,一边自学物理学,上个世纪40年代进入苏联科学院物理所,196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全球著名自动步枪AK-47的发明者、“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是一名武器试验场的技术员。

    “在前苏联,有很多这样的中专毕业生,他们没有多大的学问,却对该国核武、导弹、航天等军工产业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孙承纬院士说。

    对于“技能人才在‘高精尖’领域如鱼得水”这句话,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自动化分公司总工程师何建平感受颇深。以前钢铁企业很多炼铁、轧钢的工艺检测与控制流程都靠手工完成,对工人师傅的素质要求不高,结果误差大。现在太钢在钢铁公司各个工艺流程环节,设置大量的检测“电子眼”与控制“机器人”,时间精确度都要求在毫秒级,从事高技能工作的人才起点至少在本科学历以上。

    何建平到世界竞争力最强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韩国浦项钢铁集团和新日本钢铁集团考察发现,在生产设备与自动化控制水平方面,国内钢铁企业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已不是很大,掌握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神经与控制中枢”的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高技能人才。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承担火箭制造重任的企业之一。这些“高精尖”领域,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代表上海队赴沈阳参赛的朱林峰说,他过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在民营企业普通车床上摸爬滚打6年左右掌握了一手绝技,从而幸运地成为一名“火箭人”。李志军选手则表示,他们在“高精尖”领域养成了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工作作风,绝对不把地面上的问题带到天上去。

    33岁的黄永海是哈飞“香饽饽”级的高技能人才之一。他能准确地把握机床、模具、夹具、刀具、量具的精确度。没有这种高技能水平的职工队伍,哈飞根本不可能揽到航空发动机方面的订单业务。中航工业哈飞生产车间工会主席管尔申认为,工人的技能水平越高,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确度越高,产品附加值越大。

    中国制造业的工人队伍已经进入代际更替的历史时期,一大批接受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80后”、“90后”高技能人才登上了时代舞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明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说:“行行出状元,技多不压身,高技能人才在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崛起之路上,大有奔头。”

    本报沈阳10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李剑平 通讯员 张千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26日 06 版

制造强国要有中流砥柱
金融界高手 “振兴杯”新军
洪家光:愈挫愈勇终圆梦
魏小育:“管闲事”成大事
领队心语
在拼搏与创新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