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病毒陷阱原来“与国际接轨”

本报记者 来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7日   12 版)

    距离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病毒’陷阱”的报道已有1个月了。该报道披露了著名安全软件品牌卡巴斯基的两家广告代理公司——北京新空气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空气公司”)和北京优霓博得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霓博得公司”)——存在利用一些网站页面发布虚假病毒提示,误导用户购买云安全软件及卡巴斯基反病毒软件的行为。

    被牵连的两大安全软件公司均作出回应:卡巴斯基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新空气公司和优霓博得公司的上述行为构成了对消费者和卡巴斯基公司的双重欺诈。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趋势科技公司从未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销售趋势科技PC-cillin云安全软件全功能版——免费试用版产品。

    此外,卡巴斯基还启动了客户服务一级响应,提示受损失的用户可与卡巴斯基官方销售站或客服联系;并于9月29日就新空气公司和优霓博得公司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卡巴斯基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市场部获悉,法院目前已对该案正式立案。

    记者还了解到,自发布声明后,卡巴斯基北京公司的客服一共接到7人次的咨询,其中有1人因为相信了虚假病毒提示而上当受骗。卡巴斯基对这位受骗用户给予免费使用1年“安全部队2012”的赔偿,这款软件在卡巴斯基官网售价为168元/3年。

    记者发现,此前被曝光的会弹出虚假病毒提示弹窗广告的网站有的已经不能再访问,有的弹窗广告已被更换。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李强博士告诉记者,这一现象被曝光后,相关广告联盟会马上撤下这类广告,改换其他广告,“他们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

    记者发现,此前在部分中文网站上出现的虚假病毒提示弹窗广告并非“中国特色”,各国个人电脑用户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卡巴斯基中文论坛“卡巴一族”的版主“Wesly.Zhang”曾转发了卡巴斯基实验室的一位专家的文章,揭露冒牌反病毒软件吓唬人的一些伎俩及其操作。

    巧合的是,就在记者关注国内虚假病毒骗案的同时,9月27日,美国专栏作家本杰明·华莱士发表了题为《两个骗子如何建立起网络软件诈骗帝国》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两名国际网络诈骗分子如何从一系列的互联网小骗局开始,逐步建起一个庞大的诈骗帝国的过程。而该诈骗帝国的核心业务之一,便是利用个人电脑用户对病毒的担心和忌惮心理,发布虚假的病毒提示信息,让用户花钱购买所谓的“安全软件”,往病毒陷阱里钻。

    华莱士在文章中提到,两名国际网络诈骗分子在网络诈骗上的发迹,得益于2003年8月在互联网上肆虐的“冲击波”蠕虫病毒。短时间内,数十万台电脑感染了“冲击波”病毒,使之成为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电脑病毒之一。此外,这一“冲击波”还引发了用户们史无前例的恐慌:在病毒爆发的头4天里,就有约4万名电脑用户给微软公司打电话,寻求技术支持。

    骗子之一丹尼尔·苏丹当时正好刚编写完一款名为“电脑盾牌”(Computershield)的防火墙软件。尽管这款软件的效果远不如主流防毒软件,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营销计划。在把这款“电脑盾牌”软件更名为“视窗反病毒”(Win AntiVirus)之后,两人开始大量购买网站弹出广告,发布虚假警告,声称用户的电脑被感染——比如,“你的电脑被发现了284个严重系统威胁”,诸如此类。

    正是这些包含虚假病毒信息的弹出广告,促使一个个消费者或是下载一个免费试用软件,或是花39.95美元购买该公司的所谓杀毒软件。如果用户安装了该软件的试用版,系统会弹出更多的广告,促使消费者购买所谓的“正式版”。两位骗子利用电脑用户对病毒的恐惧,散播另一种病毒(即他们所谓的“防病毒软件”),而多数受害者还会花钱去购买这种被病毒感染的“特权”。

    或许是受这次试验成功的启发,在此后的几年里,有不少模仿者跟风设置虚假病毒提示陷阱,而电脑用户也开始遭到各种各样的所谓“杀毒软件”广告的围攻。这一类所谓的“杀毒软件”也有了一个别称——恐吓软件(Scareware),并且已经成了互联网上的一大公害。

    这篇长文在被今年10月19日的第10期美国《连线》杂志(Wired)刊发前,已经被编译成中文,并在国内的网站上广泛传播。

病毒陷阱原来“与国际接轨”
当心错进山寨官网的门
淘宝:“十月围城”
单电:数码相机升级新选择
小天鹅百万重金寻找老用户
闽浙警方联手打击网上售假活动
中兴通讯稳步进入欧洲市场
瑞星参与天宫一号保障工作
围脖一周
图片新闻